急待搶救的古建築——汾陽演武古鎮壽聖寺(大寺)

圖片為曾經輝煌 現在落寂破敗了的壽聖寺(我們當地叫大寺),大殿建築為汾州地區體量前冠,圖為正殿和西配殿


汾陽演武鎮壽聖寺,我們當地老百姓叫大寺。整體面積大約佔地一百多畝,坐落於演武古鎮東北部。

演武鎮古建築平面圖

東面隔一條路與招賢村原來土地廟比鄰(大約有百十來米,現已損毀)。

南邊與曾經的魏文侯廟(備註)也就是百十來米的距離。

據說寺廟大殿佛像下曾經有通往演武東南方向子夏廟內的地洞,兩廟相距大約有1000米。現在洞口堵塞。

大寺建築分為幾個區域,西北部為寺廟區域,右側建有齋房院、藏經樓等建築。

東部、北部為供養土地,南邊是廣場。

大寺寺廟主體建築分為三進式院落。寺廟建築從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有山門,前殿,中殿,正殿。

寺廟主建築大殿,也叫正殿,後殿,也有人叫大雄寶殿。

大殿懸山頂結構,兩面坡,殿頂上琉璃瓦蓋頂,原來屋脊正中央的裝飾;脊剎,富麗堂皇,造型優美,正脊兩端還有鴟尾構件(現已經損毀)。

大殿五大開間,進深大約有十幾米,巧奪天工的木結構斗拱碩大、出檐深遠。大殿內木結構包括柱、梁、枋、墊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構件齊全,雕樑畫棟,莊重肅目。

各個殿內一座座造型各異,製作精美,美輪美奐的神像,雕塑得活靈活現笑看人間。

而且大殿牆壁上還有精美絕倫的壁畫,以及當時施主,寺廟住持,壁畫製作人等等資訊(因為年代已久看不清楚)。

整個寺廟建築規模,大殿體量,整體面積,在老汾州地區也是屬於前冠。

中殿為三大開間,也是懸山頂結構,兩面坡,進深也有十幾米,也是雕樑畫棟。

山門及前殿建築早已損毀,無有痕迹。

原來大殿內雕塑有如來佛像等等,其他殿分別有四大天王,公關,哪吒等塑像。大殿前還有豎壁。

其他配殿內塑有十八羅漢等的塑像。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大寺被改為棉花加工廠(演武棉站)後,寺廟裡的好多古建築毀於一旦。許許多多,造型各異,製作精美,美輪美奐的雕塑神像統統都被損毀,真正是令人扼腕嘆息,遺憾萬分。

大寺明清年間香火甚旺,在清咸豐十六年四月的演武鎮賑済碑誌上,還鐫刻有演武壽聖寺捐銀一百兩字樣,當時寺廟住持為 和修。上世紀五十年代寺廟內還有和尚住持;兩個短小精幹的和尚,一個叫定福、一個叫定珍。

大寺六十年代左右成為演武棉花加工廠,稱演武棉站。棉站歷來擔負演武鎮、肖家莊鄉共2個鄉鎮33個自然村的棉花收購、加工、調運任務。站內建有棉花收購、加工車間及辦公生活設施。包括,軋花車間、脫絨車間、打包車間30間;分級、結算等辦公室28間;籽棉庫、皮棉庫、材料庫40餘間。 另外,東北部還有幾十畝地種植莊稼蔬菜。改革開放以後,棉站還審時度勢在西部開了一個磨房,由西堡庄在演武棉站工作的陳開錄給老百姓加工糧食,他兒子在那裡給人們修理摩托車。

但是,就這樣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寺廟建築群在當地縣誌及其他一些文字中都顯有文字記載。

而筆者也是當地本村人,但以前也是一直沒有關注過。

直到我因為患結腸癌休閑下來,繼而寫我的紀實自傳體鄉村回憶錄《草根春秋》後,涉及到當地的一些人文古建等,才慢慢地對於古鎮壽聖寺關注起來。

並且在前段時間,實地考察了解了壽聖寺一些現狀,用手機拍攝了一些寺廟建築現狀的圖片,發現現狀不容不着急,現狀非常危急,需要急待搶救,如果不搶救保護及時,恐怕今年再有一場大雨,大殿內的壁畫,甚至整個大殿建築就會毀於一旦!!!

通過手機拍攝大殿房樑上的一些資料,可以得出幾條信息:

一 .壽聖寺(大寺):最初建築年代不詳。但據大殿房樑上記載;古迹先於至政三年二月十四日重建。也就是說大寺正殿最起碼是在至正三年前就有建築的。

至正是元朝元惠帝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的年號。至正三年是1343年。也就是說大寺的大殿重建至今已經681年了。最初的建築肯定比這個年代要早不少。

二 .而據大殿房樑上記載,大殿後來又經過了四次的重修 重建。

xx祐五年四月重修。

大明洪武 七月十七日重建。

正德十三年四月十六日重修。

嘉靖十年七月十日重建。

三 .大殿樑上記載有重建,重修匠人,以及施主捐款等資訊。

四 .中殿房樑上也有建築修繕,以及捐款施主等等資訊。

但是,因為手機拍攝不是那麼清楚,所以,好些資訊還是不太清楚。

因此,其相關文字記載和圖片仍需要相關部門考察論證。

而據現在的住持李發元先生所講述,期間曾經有北京的古建築專家前來演武壽聖寺(大寺) 正殿考察。他們不辭辛苦,登上高梯,爬上房梁,一字一字考察解讀,根據考察結果,據說演武壽聖寺這個古建築,最初建築時期比太原晉祠中間的一些古建築(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里的建築時期還要早。

下面是演武壽聖寺(大寺)現狀的一些圖片。



圖片為大寺正殿西牆

大寺正殿西北角和現主持李發元先生


大寺正殿

前面牆壁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大寺改為演武棉花加工廠後拆除了原來大殿的前牆而改建的牆壁。

正殿內雕樑畫棟的木結構

正殿內的木結構

正殿內圖

正面殿牆壁上木結構斗拱

大殿前面牆壁上碩大的木結構斗拱


大殿內的木結構斗拱

巧奪天工的木結構

大殿內碩大的木結構斗拱

網絡圖片 碩大的木結構斗拱

網絡圖片 屋脊上的鴟尾

網絡圖片 屋脊中央的脊剎

網絡圖片 屋脊·中央的脊剎


網絡圖片 屋脊兩端的鴟物

十四根直徑四十厘米左右的松木(是否是松木)支撐着碩大的大殿


大殿房樑上關於建築年代及重修年代的記載

大殿樑上記載施主捐款的資訊


大殿樑上記載汾陽演武等字樣


大殿樑上記載當時寺廟住持 僧人等資訊


殿樑上記載修建年代


正殿內的壁畫

大殿內的壁畫

大殿內的壁畫

大殿內的壁畫

大殿內的壁畫

大殿內的壁畫

即將倒塌的正殿北邊殿頂

即將倒塌的正殿後牆及北邊殿頂

五間西大殿


琉璃瓦及建築構件

散落在院子里的建築構件

大寺中殿(也叫過殿,二道殿)

中殿(也叫過殿)

中殿西部圖


中殿北邊的一個建築(是否是殿前豎壁或者是後來棉站加工棉花的一個設施 )

中殿內

中殿內 兩上也有記載建築年代及捐款人等資訊


(備註)魏文侯廟;據說是梁朝(502年——557年)建築的寺廟,廟內有鐵鑄的鐵人、鐵佛。
據傳我們演武古鎮,公元前戰國時期就有記載。

時間追溯到了清朝末年一個冬季,按照慣例冬季澆地,那時候澆地一般都是大水漫灌。這一年澆地,當大水流到演武鎮村莊北面,演武壽聖寺(我們當地叫大寺)南面的時候,大水突然都鑽到了地下,費了很多時間,很多水才灌滿。

上個世紀集體化的時候,那裡是我們生產隊的土地,我們經常在那裡勞動耕作,深有體會。那個地方雖然我們生產隊多次平田整地,但因為地勢太低,那個地方始終還是低洼地。每年澆地非常難澆,底窪處一上水就滿了,但高處好長時間都上不了水,但遇到澇年,那裡的莊稼又早早地被淹死了。現在還記得那些個澇年在那塊地里打撈高粱的情景,那個地方就能種高粱,因為高粱比較抗旱耐澇。

我家1980年修建的房子就在那裡稍微靠北邊的地方,那時候人們批建房屋,誰家也不想要那個地方,因為那個地方地勢太低,費土方。不過那個遺址現在都已經蓋上房屋了。

那年澆地過後,人們都感覺奇怪好奇,便群起而發掘之,這一發掘大大出乎人們意料,原來此處竟是被歷史掩埋了兩千多年,戰國時期的魏文侯廟,進而揭開了一段早已被歷史塵封的陳年往事。

  從發掘出來的碑誌(不知道那個碑流落到了何處了)中記載,演武古鎮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475——221),三家分晉時候的魏國魏文侯(備註) 時期便有了記載。魏文侯;姬姓,名斯,公元前(424年——403年)在位。

相傳,演武村是當時魏文侯為了防備,抗衡韓,趙扼守江土,進而招聘學武之人,而設立的演武廳。旁邊唇齒相依的招賢村則是當時魏文侯為了防備,抗衡韓,趙扼守江土而設立的招賢館,招賢納士,選拔治國良才。

  遺史沿續,而形成了演武鎮,招賢村(據傳我們演武古鎮......很多水才灌滿 ,那年澆地過後......選拔治國良才。這兩段文字引自平遙安固村李秉章先生《安固村北魏壽佛像出土紀實》)。

  汾陽當今學者呂世宏先生在新著《汾上訪古》中也這樣一段記載:「平遙李秉章先生《安固村北魏壽佛像出土紀實》一文提到:『汾陽招賢村村西口原有魏文侯廟,相傳魏文侯在此招賢納士,因而得名。』」共和國初,招賢后土廟東廂房曾置放鐵坐佛數尊,筆者曾目睹過。據老人們說鐵佛是從下沉的文侯廟中取出的,只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大鍊鋼鐵時貢獻了。孑遺又為湮滅,只剩滄然記憶。為示後來,留段文字(汾陽當今學者呂世宏先生......這一段文字引至招賢村在太原電力學校工作的郭述魯先生髮表在汾州鄉情2012年第一期《招賢村、演武鎮的歷史由來!》)。

從上述記載可看出招賢村是當時魏文侯為了防備,抗衡韓,趙扼守江土而設立的招賢館,招賢納士,選拔治國良才,演武村是當時魏文侯為了招聘學武之人,而設立的演武廳,演習操練將帥良兵。不過,魏,韓,趙以及其他戰國七雄中的齊,楚,燕相繼被強大的秦國所滅,秦始皇一統天下。遺史延續,而形成了招賢,演武兩個相鄰而又各自獨立的兩個村莊,招賢館變成村,演武廳成為鎮。

因此,當地有的人便相傳先有招賢館,後有演武廳。也就是說先有招賢村,後有演武鎮。而且兩個村子雖然是唇齒相依,一箭之遙,近在咫尺。但是,自古以來招賢村就是屬於平遙縣管轄,而演武鎮屬於汾陽縣管轄,不過兩個縣都是屬於汾州府治。直到新中國解放以後招賢村才劃歸了汾陽縣。而現在,這兩個村莊都已經建設的互相交叉攪合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