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的坐騎為什麼是大象

我國佛教有四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而四大菩薩的坐騎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文殊菩薩的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文殊菩薩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震魔怨。

經書《摩訶止觀》提到,我們比較熟悉的普賢菩薩乘坐的就是一頭六牙白象。普賢菩薩的坐騎不是一般的大象,

而是有着六根象牙的六齒白象。普賢菩薩騎着象騰雲駕霧而來,代表着大慈力,無漏六神通。六齒白象是象中之王,力大無窮卻又比兇猛的獅子性格溫順,

普賢菩薩每每下到凡間之時,便搭乘這種專屬「交通工具」。

它的六根牙齒也有着不同的象徵意義:

布施(行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象徵著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不論從德行還是氣質,普賢菩薩騎大象就是完美。在古印度要想馴服一頭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來,象的形體高大,智商也高,並不喜歡被人類豢養;二來,馴服一頭象需要精心的飼養,要和象有感情,馴服象的過程中少不得要打它,但也要好好伺候人家,人家才肯和你生活。

普賢菩薩為什麼騎大象?大象在動物裏面,走路是快還是慢呢?很慢。可再慢,它的腳踩下去,一定是有腳印的。所以普賢菩薩騎大象,代表的是佛教的實踐精神,就像大象一樣,不急、不快,但是也不停頓下來。儘管慢,它卻不停地在動。念行(hèng)這個字,用今天的話再把它解讀一下,就是你在實踐的過程當中,要有毅力、要有韌性、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耐力,沒有韌性,沒有毅力,是很難取得成就的。行動是一個艱苦的歷程,艱苦靠什麼克服?就靠不怕苦,不怕累,不退縮,不退轉。再苦再累,心也不動搖。這才是普賢菩薩的精神。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佛教稱六牙白象為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象自然象徵力量巨大,也就是象徵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堅韌不拔,有大無畏的精神才會成功。把象當坐騎的還有五方佛之一的不動佛。不動佛的坐騎是八隻大象抬着的寶座,掌管着東方妙喜世界,他的象座可以征服最強的煩惱「嗔」。在他的東方妙喜世界裏,眾生也很少有三痴的煩惱。

此外,騎象的還有香香菩薩,帝釋天、勝樂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