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五台山初期

  五台山最初傳入佛教和創建寺廟的時間,歷代文獻所載和當代學者研究共有五說,以時序排列,先後為「周穆王」時、西漢時、東漢時、東晉時和北魏時。

  現在看,至少關於周穆王時五台山即有佛寺的說法純屬虛構。這一說法,最早見於唐代高僧道宣所著《集神州三寶感通錄》:「道宣律師常(嘗)問諸天:『佛法來此之始,及域內聖道場處?』天名玄暢答曰:『周穆王時,已有聲教及此,清涼山者,曼殊所居,穆王於中造廟祀之。」,北宋五台山大華嚴寺壇長妙濟大師於1059年(嘉佑四年)重編的《廣清涼傳》和明代燕山廣應寺沙門鎮澄在1596年(萬曆二十四年)所撰的《清涼山志》都援引了這一說法。據歷史記載,傳說中的周穆王時約在公元前1001~前946年,釋迎牟尼尚未誕生,佛教尚未創立,此說顯系虛構和臆測。那麼妙濟與鎮澄均援引此說,是否他們確認為信史呢?並非如此。鎮澄在《清涼山志》中說得明白:對古代「帝王崇建」,「今略錄數條,且彰曼殊盛化」,主要目的是為了宣揚文殊信仰而保留了一這說法,他真正相信的,是「自漢明肇化以來,聖主明王,代為崇建。」

  關於西漢說,見於唐代著名文學家、曾任北海郡太守的李琶所撰《五台山清涼寺碑》中:「(清涼寺)炎漢時,卜中箭領,用肇造我清涼寺。在北齊時,以八州租稅食我細徒焉。」「炎漢」即劉邦所創之西漢。但中國史學界、佛教史學界及大多數佛教徒認為,東漢以前佛教尚未傳人中國,既然如此,那麼五台山西漢建寺顯然是不可信的。

  在唐以後歷代流傳最廣,至今仍然深人人心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年間五台山即始建佛寺。這一說法,最早也是出自道宣的《感通錄》。在該書中記載:「……從台東南而下三十里許,有古大孚靈鶩寺,見有東西二道場,佛事備焉。古志傳雲漢明帝所造。」又記載:宣律師問天人云:「今五台山中台之東南二十里,見有大孚靈鷺寺,兩堂隔澗,於今猶在……人莫究其所始。或雲漢明帝所造,或雲魏孝文所作,眾說不同,如何?」天人答雲:「二帝俱曾於此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曾於此造塔。」北宋妙濟《廣清涼傳》記載:「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勸常(帝)造寺,名大孚靈鶩。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勸人,名大孚也。又此山形與其天竺靈鶩山相似,因此為名焉。元魏孝文,北台不遠,常年禮渴。」明代鎮澄《清涼山志》說得更為具體,卷三雲:「漢孝明帝於永平七年正月……遣王遵等十八人西訪,值騰、蘭(摩騰、法蘭)延而歸漢,於永平十年丁卯至洛陽……帝問:『此土豈無聖人居化耶?』對日:『此土有五台山者,乃文殊大士所居……』明年春,禮清涼山回,奏帝建伽藍……始度僧數十居之。」又卷五雲:「後漢明帝永平十年,摩騰、法蘭二尊者西至,以慧眼觀,清涼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阿育王……將佛舍利造四萬八千塔藏之,散布閻浮,五台山有一焉。奏帝建寺,額曰『大孚靈鶩寺』。大孚,弘信也,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又載:「元魏孝文帝,再建大孚靈鶩寺,環匝鶩峰,置十二院。」據此,則五台山寺廟始建於公元68年(東漢永平十一年)。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老藏丹巴所編的《清涼山新志》和1831年(道光十一年)出版的三世章嘉若必多吉編的《聖地清涼山志》,都沿用了此說,使之流布更廣。

  明清之際著名學者顧炎武(1613^ 1682 )在其《五台山記》中,對這一說法持否定態度:「余考之,五台山在漢為慮虎縣,而山之名始見於齊。其佛寺之建,當在後魏之時,而彼教之人以為攝摩騰自天竺來此,即居是山。不知漢孝明圖像之清涼台在洛陽而不在此也。」

  北魏時期五台山始建寺廟說,並非顧炎武的推測。它見於五台山志傳中最早的一部,唐藍谷沙門慧祥於680年(永隆元年)著的《古清涼傳》,傳中明確記載五台山最古老的幾個寺院,包括佛光寺、清涼寺、大孚圖寺,均為元魏文帝所建。日本圓仁大和尚所著《人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此五台山,都號清涼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號清涼寺。」總之,無論五台山最初的寺廟是大孚圖寺,還是清涼寺,都是始建於元魏孝文帝時期,即471年一499年期間。

  當代有的學者根據佛教傳人中國後,在山西逐步擴大傳播範圍的歷史和釋皎然所著《高僧傳》中關於釋道安、慧遠的記載,認為佛教傳人五台山應在東漢之後,北魏之前,即東晉初期,公元353年左右。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崔正森在《五台山佛教史》第一章《五台山佛教的淵源》中說:「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佛圖澄卓錫於中條山白石寺(今永濟市境內)。山西南部已有了佛法流布。又,雁門樓煩賈氏,也於五胡十六國時出家,法名道儀。後於東晉孝武帝太元末年(396)至京師建康何後寺鑽研律藏,78歲那年圓寂。說明後趙時山西全境已有了佛法流布。

  前秦符健皇始三年(353),道安於太行恆山創立寺塔,聚眾講說,開闢了五台山佛教道場。……慧遠、慧持兄弟二人抽答剃髮,拜安為師,於此出家,研求法藏。」

  「太行恆山」在今河北曲陽,正在五台山之東麓。另外,《五台山佛教史》還引用了光緒《山西通志》的記載:「(哼縣)樓煩寺……晉慧遠演教地」;「(代縣)白仁岩寺,晉慧遠辟石為室,建樓觀、台榭、殿廊、門龐、僧軒、僧舍,故碑尚存。」該文引用這些史料,旨在說明,東晉初年,釋道安將佛教傳人五台山地區,其弟子慧遠也是最早將佛教傳人五台山地區的高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