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真正的本事,是扛得起,也放得下


聖嚴法師將人分為三類:

第一類,提不起,放不下;

第二類,提得起,放不下;

第三類,提得起,放得下;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座大山前來了兩個陌生人。

年長的抬頭看了看這座山,問旁邊的一塊石頭:「這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

石頭說:「大概是。」

這個人聽完後就開始往上爬。

年輕的對着石頭笑了笑,問:「等我回來的時候,你想讓我給你帶什麼?」

石頭愣住了,說:「如果你真的能到山頂,就把那一刻你最不想要的東西給我吧。」

年輕人很奇怪,沒有多問,也開始往上爬。

過了很多年,年輕人孤獨的走下山。

石頭連忙問:「你們到山頂了嗎?」

「是的,我們都爬到山頂了。」

「那另一個人怎麼沒下來呢?」

「他永遠回不來了。」

石頭驚訝的問:「為什麼?」

對於一個登山者來說,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戰勝世界上最高的山,當他的願望實現以後,便再也沒有人生的目標,此時對他來說,活着和死了沒有任何區別。」

「然後他就從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你為什麼又回來了?」

「我本來也想一起跳下去,但我突然想起來答應過你一件事兒,就是把我在山頂那一刻最不想要的東西給你,那一刻我最不想要的就是我的生命,所以為了信守我對你的承諾,我下來把我的命給你。」

「好吧,那你就留下來陪我吧。」

接受命運給你人生的隨機一拋

這個年輕人在路旁搭了一個草房子住了下來,山腳下的日子過得倒也逍遙清閑,就是有點兒無聊乏味。他總是喜歡默默的看着這座山, 然後在紙上胡亂畫上幾筆。

久而久之,他在畫畫上越來越有心得,最後年輕人成了一名畫家,之後,年輕人又愛上了寫作,開始了寫作生涯。

許多年之後,曾經的年輕人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鶴髮童顏的老人,當他對着石頭回想起當年的那件事,他覺得,世界上沒有最高的山,因為最高的山永遠在一個人的心裏,那座山就是自己。

聖嚴法師將人分為三類:

第一類,提不起,放不下

第二類,提得起,放不下

第三類,提得起,放得下

在大千世界,人生海海中,第一類人能佔到60%,這些人只懂得享受,卻從來不會去承擔,內心也無法放棄對功名利祿的追逐。

第二類人有擔當,有責任心,目標明確,會憑着自己的努力,向著目標攀爬,一旦有所收穫就會非常珍惜,捨不得放下,所以就會導致他們拖着越來越重的行囊,艱難的行走。這類人是最可憐的。

第三類人有理想,有擔當,很坦然,有智慧,可攻可守,可進可退,是參悟禪道之人。

不要讓你的人生定格在了山頂

很明顯,從山上跳下去的那個年長的人,就是聖嚴法師所說的第二類人,他執着於追求着攀登上世界最高山的榮譽,一旦他的這個終極目標實現,他就變得再也無法放下,更再也無法繼續前行,所以在那一刻,他認為只有死才可以永遠「保鮮」這份榮譽。

而因為這個年輕人心存善念,他不想違背和石頭的承諾,所以才有機會參悟了真正的禪機,即「世界上最高的山在你的心裏」。

何為境界?

境界就是一面鏡子,你時刻都在通過這面鏡子來反映你當下的層次,維度高的人會通過這面鏡子不斷的內觀自省。

境界又像是一根蠟燭,在燃燒自己的同時,又在照亮着周圍的一切,有的人亮光微弱,有的人亮光高能。亮光的不同,造就了你周圍的亮度不同,這就是境界,帶給一個人一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境界還像是一隻皮箱,提放自如之間,彰顯了你的洒脫和自在。

不要當那個跳崖的人,拿得起,亦要放得下,繼續行走吧,因為,還有一座山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