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教人不執着。
不執着於外相,所以它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接觸到的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的,當你透過這些「假相」,才能見到那個如如不動的真如本性。
為了教人不執着,《金剛經》里還有一首很嚴厲的偈子: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果你執着於外相,貪求外相,那是「行邪道」,這樣不僅不能見到真如本性,還會誤入歧途。
怎樣破除對「相」的執着?
《金剛經》里一直提到一句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相」即我執,「人相」是分別心。
先是執着於我,有了「我」的概念,於是就有了分別:這是我的,這是他的,這是你的,繼而就有了「眾生相」。
所以,所有問題的源頭在於「我(相)」。
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其他傳統文化典籍,都是在跟「我」較勁。
《論語里》說——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我,不要執着於我。
莊子在《人間世》里開頭就講了一個故事——
顏回想要到衛國任職,糾正衛君,孔子一聽就知道按照顏回的性格,去了會吃虧。
畢竟太過優秀的人,站在那裡對別人就是一種傷害。
於是孔子就教顏回「心齋」。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回家修鍊之後,回來跟孔子彙報:
「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
我沒有修習心齋之前,認為這個世上有一個顏回存在,但當我修習心齋之後,就發現這世上並沒有一個顏回。
孔子一聽,就知道顏回已經明白了,因為你跳出自己的時候,不被自己拘束,無我,這時候你就能看透世界的真相。
(
那什麼叫「壽者相」?
壽者相,就是時間。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時間是一個單向的定量,所有人都在沿着時間的軌跡前行。
但同時,我們也在「利用」時間。
比如——
在電影《大話西遊》中,孫悟空投胎成的至尊寶成了山大王,有一天,他們山寨來了一隻巨大的蜘蛛精。
當時集合山寨所有的力量也不足以抗衡蜘蛛精。
這時候至尊寶在做什麼?
他和二當家在圍着篝火跳舞,甚至,他被引火燒身,眾人圍上來一頓亂踩。
周星馳用「無厘頭」的方式來講這個故事,但在背後,其實是引入了時間因素——
當你遇到一個無比強大的對手,你能做的,除了投降,還有「拖」。
拖,就是引入時間因素,隨着時間變化,等待強大的敵人變弱,等待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時機。
這是很多情形下,我們都會選擇的方式,只是,我們通常是「日用而不自知」。
我們生活在時間中,大多數時候只是被時間限制,而忘了利用時間,跳出時間。
就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我們很少會注意到自己的呼吸。
——所以禪修中的「安般念」,就是讓你「知道」呼吸。
你要覺察到那些那些「日用而不自知」的東西。
為什麼要「無壽者相」?
因為跳脫出時間的束縛之後,你會看到很多。
有一次,一位師兄提問:無意和無明有什麼區別呢?
我細想了一下,「有意」、「無意」和「無明」或許就是一個逐漸深入的概念。
舉個例子:
在工作中,有個人很生氣地罵了你。
有一瞬間,你會覺得:他是有意的,他就是針對我(這是你的情緒反應,很可能不是真的)。
如果你去深入了解這個人,你會發現,他的脾氣性格、行為方式,其實都是家庭原因或是個人成長經歷造成的。
「他對你發火」或許並不是有意的,他對別人也會這樣,他是無意的,他只是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應對他眼中看到的世界。
再往下看,他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家庭,會有這樣的經歷?這就是無明。
從這裡來看,就能知道:所有的「有意」其實都是「無意」,而所有的無意都源自於「無明」。
如此想來,這世間哪有什麼不可原諒之人?又哪有什麼不可原諒之事?
如果想通這一點,心中自然會生出慈悲,慈悲又會生智慧。
我們被壽命(時間)所限制,只能看到眼前這一生的種種經歷,可是在這之前的事情呢?
我們看不到。
這就像觀看監控,你只看到畫面中甲出現,把乙狠狠揍了一頓。
甲怒火衝天,乙可憐兮兮。
於是我們會覺得甲很霸道,乙是弱者,受了欺負。
可是,如果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的監控畫面。
在一個月前的監控畫面中,乙帶着一群人,把甲打得頭破血流,甲被打完後蜷縮在地上瑟瑟發抖。
看完這些畫面,你對甲乙會怎麼判斷呢?
因為受限於時間,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一個畫面或是一個角度,這件事到底如何,其實我們是不知道的。
這就是「壽者相」,你必須跳脫出來,才能看到更深遠的場景。
這就是「無壽者相」這4個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