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香港第八屆觀音文化節舉辦「和平世界·從慈悲出發」主題論壇。中國人民大學凈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珠海學院訪問教授溫金玉出席論壇並就「『慈悲』是化解紛爭的根本」議題作響應發言,溫金玉教授從四個方面分享了自己心中的觀音文化,他呼籲不僅要信觀音、拜觀音,還要學觀音,做觀音,將觀音精神落實在慈善事業上。
溫金玉教授
溫金玉教授發言如下:
第一、觀音文化的普世性。觀音最根本的特質就是她的「和合」精神。觀音是「愛」的象徵,是「慈悲」的符號,是整個人類信仰中「慈悲女神」的一個畫像,所以今天在世界並不太平的時候,尤其是在疫情之下,舉行這麼一個神聖的會議,我覺得非常契合今天祈願的一份心情。
第二、觀音文化的在地性。我來到香港,已經第九個月了,香港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文化的多元性。我們在這個多元的世界裏,怎樣去彰顯觀音文化的獨立性?我想到觀音菩薩她分身千百億的一種形象,經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樣的話,在多元的文化中就能凸顯出菩薩「慈悲」「和合」的精神。
我看到香港現在老年人越來越多,社會日漸老齡化,香港人的壽命,看報導已經是世界第一了,我們怎麼去看待老齡化的問題?其實在觀音文化中有非常好的一個「敬老精神」,比如我們把觀音稱為「觀音老母」,要像供養菩薩一樣來恭敬我們的長者。
現在還出現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少子化」,觀音菩薩在這個方面,又有很好的一個慈悲意義,它有「送子」的功能。今天弘揚觀音文化,就是要挖掘其在地性中的意義。
香港觀宗寺觀音殿觀音聖像
第三、觀音文化的現代性。我們現代社會怎麼去凸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現代性。來到香港以後,我最大的感受覺得生活的節奏很快,壓力很大。
現在人群的普遍「焦慮」「抑鬱」已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我覺得剛才會長講的一句話「內觀自在」就非常好,用「觀自在」的積極心念,可以把「抑鬱」的陰霾清除掉。
除了對治個體的心理問題,另外就是群體的團隊合作精神,「觀音文化」中有不同的組合,如「西方三聖」「娑婆三聖」「觀音三尊」「二十八部眾」等,我們發現觀音文化存在於所有的空間層面,觀音率領着一個菩薩軍團,行走在人類慈愛的道路上。
西方三聖像
最後一個就是觀音文化要落地,我們不僅要信觀音、拜觀音,還要學觀音,做觀音,將觀音精神落實在慈善事業上。有人說如果慈悲沒有慈善的行為,就像一口敲不響的鐘。今天在呼籲觀音文化的時候,要注重觀音文化的特質,它是「大悲行門」,菩薩行就是菩薩要做的事,菩薩道就是菩薩要走的路。
今天舉行這樣一個活動,就是希望把觀音的一種情懷、一種精神給呼喚回來。特別感恩,我覺得佛教有句話說得非常好:「放大光明千百億,滅除一切眾生苦。」祈願世界和平,諸位安好!
圖片來源 | 十願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