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隨法真禪師對死亡的態度: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2022年10月30日18:29:47 佛學 1205

大隨法真禪師乃是百丈懷海嫡孫,長慶大安嫡子,在當時的禪宗中絕對算是坐鎮一方的老闍黎。

大隨二字,《碧岩錄》《聯燈會要》《人天寶鑒》等記為大隋。但是中國禪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以及《古尊宿語錄》中之「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行狀」都記為大隨,另外《五燈會元》《指月錄》等等眾多的典籍也記為大隨。

大隨法真禪師對死亡的態度: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 天天要聞

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隨法真禪師,長慶大安禪師之法嗣,梓州(今四川三台縣)人,俗姓王。少年時即宿根大發,悟前世因緣,決志尋師問道,後于慧義寺出家。受具足戒後,即南遊參學,先後禮謁過葯山、道吾、雲岩、洞山等諸大禪師。後止於大溈禪師座下,時長慶大安禪師充溈山典座。

  法真禪師至溈山後,用功精勤,連續數載「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操履不群,深為溈山禪師所器重。

  有一天,溈山禪師見到法真禪師,便問:「闍黎在老僧此間,不曾問一轉話?」

  法真禪師道:「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

  溈山禪師道:「何不道如何是佛?」

  法真禪師當即作手勢,掩住溈山禪師的口。

  溈山禪師讚歎道:「子真得其髓。」

  因為得到溈山禪師的印可,從此以後,法真禪師的道名日漸遠播。

大隨法真禪師對死亡的態度: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 天天要聞

  數載後,法真禪師辭別溈山,返回西川,寄居於天彭堋口山龍懷寺,每日於路旁煮茶,普施過往客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

  後來在龍懷寺的後山,法真禪師發現了一處古老寺院,名曰大隨。寺周圍群峰聳秀,澗水清泠。中有一棵古樹,樹圍四丈余,樹的南側恰好有一口,其狀如門,中空無礙,不假斤斧,自然生成的一個小庵。法真禪師於是移居於此,名之曰「木禪庵」。

  法真禪師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多年。雖然他身不出山,但是法名遠揚,四方學者,千里趨附。當時四川的地方長官對法真禪師亦甚為欽尚,曾多次遣使迎請講法,法真禪師都以老病為由,婉言謝絕了。

大隨法真禪師對死亡的態度: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 天天要聞

  關於大隨禪師的禪風,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上堂法語及接眾公案中,知其一二:

  上堂:「此性本來清凈,具足萬德,但以染凈二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凈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迴。其體不二。故般若雲『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這一法語,與《大乘起信論》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代表了禪宗最基本的觀點。

  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曰:「壞。」曰:「恁么則隨他去也。」師曰:「隨他去。」僧不肯。後到投子(大同禪師),舉前話。子(投子)遂裝香遙禮曰:「西川古佛出世。」謂其僧曰:「汝速回去懺悔。」僧回,大隨禪師已歿(入滅)。僧再至投子,子(投子)亦遷化(圓寂)。

  一般學人往往從外道斷、常二邊之見的角度,來理解真如(自性)與諸法(現象)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在生滅之外有一個不生不滅在,在現象世界之外有一個所謂純粹的本體世界在,在生死之外有一個涅槃在。這僧之所問,其落處正是這二邊之見。惜乎其知見太甚,雖得法真禪師的點撥卻不肯回頭。及至回頭,已追悔莫及!

大隨法真禪師對死亡的態度: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 天天要聞

  問:「生死到來時如何?」師曰:「遇茶吃茶,遇飯吃飯。」曰:「誰受供養?」師曰:「合取缽盂。」

  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法真禪師的態度是「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這時最明智的做法。萬不可把它理解為麻木和逃避。須知他這吃茶吃飯,有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在,而不象我們凡夫那般千番計較、百般思索,被境所轉。「誰受供養」這一問,足見這僧有個「我見」在。就凡夫而言,生死是對「我」的最大的否定。那麼,死後誰受供養自然就成了問題。可惜這只是一個大妄想而已。「合取缽盂」這一答極妙。是受供養,是不受供養?

  問:「佛法遍在一切處,教學人向甚麼處駐足?」師曰:「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這一問就象「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向什麼處屙」一樣。佛法遍一切處,礙你什麼事?有時執着於佛法,也能將人縛住。

大隨法真禪師對死亡的態度: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 天天要聞

  法真禪師臨終時,曾為徒眾作過一段極精彩的表演--

  眾僧參次,法真禪師以口作患風勢,嘴角歪邪,面部扭曲。法真禪師對眾人道:「還有人醫得吾口么?」眾僧競送葯以至,俗士聞之,亦多送葯。法真禪師皆不受。七天後,法真禪師自摑其口,令恢復如常,並對眾人說:「如許多時,鼓這兩片皮,至今無人醫得。」說完端坐而逝。

法真禪師在世時還有一段公案是這樣的:

一天,一個法師前來拜訪法真禪師。

法真禪師問道:「你平時講什麼教法啊?」

這個法師道:「《百法論》。」

法真禪師馬上提起拄杖勘辯道:「從何而起?」

這個法師道:「從緣而起。」

法真禪師嘆息道:「苦哉,苦哉。」

大隨法真禪師對死亡的態度: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 天天要聞

《百法論》,全稱《大乘百法明門論略錄》,印度世親所著,乃是玄奘創立的法相宗所依據的主要論書之一。

此論強調心法最勝,強調人無我和法無我。

既然你是講說經論的,那麼我就考考你唄。所以法真禪師馬上問道,從何而起?

這個法師熟讀經論,對這種書本上就可以找到標準答案的問題,自然張口就來,從緣而起。

《阿含經》中道:「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並且,許多佛塔都刻着由此而生的法身舍利偈:「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既然佛經中有明文記載,而且還是我佛如來經常宣講的,自然是不會錯的了。

看到又一個死讀經書之人在自己的面前振振有詞,法真禪師不由得嘆息道,可悲啊,可嘆啊。

如果可以從緣而起,那麼也可以從緣而滅。起滅不定,豈是佛法?

須知,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往的,只有如此,方能至於如如不動之境。不過,縱是達到如如不動之境,也未是極致。因為在徹悟之人眼裡,如如不動,猶是一動。

這,豈是那些死讀書讀死書之人所能領悟的啊。

那麼,這個法師要如何應對,才能博得法真禪師破顏一笑殷勤相待呢?

若是紅塵洗夢在場,當法真禪師問道:「從何而起?」

紅塵洗夢馬上回道:「從師父問處而起。」


大隨法真禪師對死亡的態度: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 天天要聞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