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2022年10月08日20:57:57 佛學 1690

唐 法照(蓮宗四祖)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法照。不知道是什麼身世來歷的人,唐代宗大曆二年 ( 西元七六七年 ),居住在衡州 ( 今湖南衡陽 ) 的雲峰寺,精勤修行從不懈怠。有一天於齋堂用飯時,在盛着粥的缽內,看到五色的祥瑞雲彩,雲層里現出山林寺院,寺院的東北方有一座山,山下有溪澗,而在澗水的北邊則有一道石門,石門裏面還有一座寺院,它的匾額題着 :「大聖竹林寺」。又有一天,再次地於缽中看到雲層中有幾個寺院,其內有池水高台宮殿樓閣,數以萬計的菩薩眾,間雜地居住在其中。法照將他所見的境界請教一些善知識,有一個僧人說 :「諸佛菩薩聖人們的神妙變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見來推測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勢而論,這個地方應當是五台山。」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大曆四年 ( 西元七六九年 ),法照在本郡的湖東寺,開設五會念佛道場,感應了祥瑞的雲彩覆滿天空,雲層中現出莊嚴的樓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的身相遍滿虛空。衡州全城的民眾看到之後,都燒香注視禮拜,過了很久才消失。又有一天,法照遇到一位老人跟他說 :「你曾經發願要往五台山金色世界,禮拜朝見文殊師利菩薩,現在為什麼停止不前呢?」說完之後就不見了。法照於是和幾位志同道合的人,遠赴五台山。

  大曆五年 ( 西元七七○年 ) 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達五台縣佛光寺。就在那天夜裡四更 ( 凌晨一~三點 ),法照遠遠地望見一道奇異的光芒照在自己的身體,因此向前接近跟隨而去。走了五十里,見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澗,澗水北邊有一道石門。看到兩位童子,自稱是善財和難陀,他們引導法照到一座寺院,匾額寫着 :「大聖竹林寺」,就如同過去在缽里看到的一樣。此處黃金為地七寶行樹,以眾寶來莊嚴整個寺院。法照於是進入寺院,登上講堂,見到文殊菩薩在西邊,普賢菩薩在東邊,各自坐在師子座上,有數以萬計的菩薩眾圍繞在旁,文殊普賢則為圍繞在旁的大眾說法。法照於是向前問訊頂禮,然後問說 :「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距離世尊在世的時間已經很遙遠了,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煩惱尤其深重,本來具足的清凈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又浩瀚廣大無量無邊,不知道要修什麼法門,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法照說 :「你現在修習的念佛法門,正是最適合這個末法時代的。在一切的修行法門中,再也沒有勝過念佛和供養三寶的了,如果能夠這樣做,就能快速圓滿地福慧雙修。此念佛和供養三寶兩種法門,最為勝善和重要。我文殊師利在過去劫中,因觀想佛的緣故、因為念佛的緣故、並且由於供養三寶的緣故,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所以你應當要知道,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以及甚深禪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憶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法照又問 :「那麼應該要如何念呢?」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 :「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所發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要凈念相繼,不要令它間斷,臨命終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住於不退轉之地。」說完之後,文殊、普賢兩位大聖,同時伸出金色的手臂,撫摩法照的頭頂說 :「你因為念佛的緣故,不久之後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期願能夠儘速成佛,再也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夠快速地證得無上菩提。」法照聽完之後歡喜踴躍頂禮菩薩,然後告辭退出講堂。兩位童子將他送出寺院。才一抬頭,整個寺院突然消失不知所在,法照因此在當處堆積石頭,以標記它的處所。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到了四月十三日,法照和五十幾位僧人,一同前往五台山的金剛窟,虔誠恭敬地禮拜三十五佛洪名,法照才禮拜了十拜,忽然看到整個地方變得廣大遼闊莊嚴潔凈,其中有由清凈琉璃所建造的宮殿,文殊、普賢兩位大聖,都在裏面。後來法照又獨自一個人到金剛窟,希望能夠再次見到文殊師利菩薩,因此全身撲倒在地恭敬地頂禮懇求。突然看到一個清凈的僧人叫佛陀波利,引導他進入一座寺院,門口的匾額題為 :「金剛般若寺」,整個寺院都以奇異的珍寶莊嚴而成,清凈光明閃耀亮麗。

  法照雖然一再地親身經歷不可思議的祥瑞感應,但是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就在同一年 ( 即西元七七○年 ) 的十二月,於華嚴寺進入念佛道場,斷絕飲食訂定日期,誓死往生極樂凈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法照正在念佛時,見到一位清凈的僧人進入道場,告訴他說 :「你所見到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金色世界的殊勝境界,怎麼不宏傳顯示給世間人知道呢?」說完之後就不見了,法照當時心裏覺得非常奇異。第二天,又見到那位清凈僧,依然如昨天那樣說。法照於是回答 :「我並非敢於隱藏文殊大聖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是恐怕令凡夫產生疑心而起毀謗。」那位清凈僧說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現在居止於五台山,尚且都要招人毀謗,你又有什麼好自我愛惜、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只要把你所見到的境界,普遍地告知天下的眾生,使得凡是見聞的人,皆發菩提心,就如同塗毒鼓一樣能普遍地作為影響眾生的因緣 ( 指凡有見聞者皆發菩提心 )。」法照因此回憶他所見所聞的境界,並記錄下來流傳於世間。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第二年 ( 西元七七一年 ),江東的釋慧從,與華嚴寺的一些僧人,隨同法照來到金剛窟,以及在大聖竹林寺立下石頭標記的地方,瞻仰過去的遺迹。來到這個地方之後,正當大眾內心悲喜交集之時,忽然聽到一陣鐘聲,它的音聲優雅響亮,音節段落清晰分明,眾人愈加感到驚喜和怪異,才知道法照所見所聞的境界,的確是真實不虛的,因此將此事書寫記錄於金剛窟的牆壁上,普願見聞的人,都能一同發起無上菩提心。後來又在化現題名「大聖竹林寺」匾額的地方,建立一小區的寺院,仍然稱為竹林寺

  自此以後,法照於是專志念佛,日夜精進從不間斷休息,有一天忽然又見到僧人佛陀波利告訴他說 :「你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成就了,再過三年蓮華就會開放。」等到三年的時間一到,法照告訴大眾說 :「我要走了。」然後端坐往生。又有人說 :法照曾經在山西并州舉行五會念佛,唐德宗時,皇帝詔他入京城,請他教導皇宮裡的宮人念佛,也有五會之多,因此號稱為「五會法師」。( 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

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竹林寺位於九龍崗之西,坐落在中央台南麓竹林村附近,距台懷鎮6公里。若乘車到竹林寺,但覺漸入開闊幽遠之增,寺區百花競放,寺中山泉流下,群山淺淺環圍,人在其中,宛然置身於一朵碩大的蓮花之中。這處頗具神幻色彩的地方,早在唐代就被僧家看中,又演繹出許多神秘離奇的故事,最終成為盛唐的一處聞名全國的凈土道場。

竹林寺始建於唐朝代宗年間,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以後雖每有興建,但大唐的深痕印跡至今猶存。從高祖李淵起,李家王朝的代代皇帝信佛曰篤,到武則天時,由於她在妙齡年華曾在感業寺為尼,對佛教有着更深一怪的感情。當了皇帝後,不僅在五台山建寺造塔,還命人雕琢自己御容入山禮謁菩薩。武氏的崇佛,使五台山的佛教大大興盛起來。傳至李豫父子時,雖說國力開始趨於衰微,但佛教卻日盛一日,真是官也信佛民也奉佛。這位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李豫卻也有些荒唐。他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返回大明宮後,卻認為是菩薩護佑,其信佛在諸帝中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故而永泰元年,吐蕃軍隊兵臨城下,他不是號令三軍前去迎敵,而是從宮中拉出了《護國仁王經》,詔令不空三藏組織法會,本人還行止有度地領着百官焚香誦經。奇怪的是,李豫還真的唱成了這一出叫人啼笑皆非的「空城計」(番兵怕有伏兵,不知底里就撤退了)。這一時期,可說是唐朝佛教的極盛時期,傳說興建竹林寺的緣由,就是因為李豫在深宮之中,聽到了五台山竹林寺山坡上一位和尚唱念出優美的五會法音。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長安的代宗李豫,一日在大明宮中焚香靜坐,忽覺耳畔法音邈然而來,繚繞不絕。細細分辨,卻是有如笙簧吐秦,妙音鳥(西方極樂世界佛鳥,又名迦陵頻伽鳥)啼轉,又如流溪山泉,爭宗妙響,其音韻節奏優美無比,直聽得這位帝王渾身舒服。代宗從禪境中脫出後,便命人即刻前往查看。使者來到五台山竹林嶺,見到了曠野之中有位身着破爛僧衣的和尚,舉止怪異,塵垢滿面,正遊走于山林間對天鳴唱。使者回到京都,將法照感通大聖的事秦明代宗皇帝。代宗聞聽大喜,便敕封法照為國師,命他在文殊顯聖處興建大聖竹林寺,以弘揚五會法音。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關於歷史上的法照大師,是與唐時五台山窺基法師(唐玄奘的大弟子)、德感法師(奉武則在之命駐錫清涼寺,主掌全國佛教事務)、不空三藏(奉代宗之命駐錫金閣寺的三代唐帝灌頂國師)、澄觀國師(唐朝九帝門師,被封為清涼國師,曾住錫於大華嚴寺,即現在的顯通寺)等齊名的著名五台山高僧。為今四種省闐中縣人,他年輕時就篤信阿彌陀佛,初效慧遠而至蘆山結西方道場,後去衡山師事承遠專念彌陀。法照繼承慧日派的凈土思想,又吸納曇鸞本願力說和道綽的並行觀想和持名念佛法,以《大無量壽經》中風吹寶樹發出的五種聲音,創立了五會念佛法。被唐代宗尊為國師(亦稱五會法師),著有《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為我國佛教凈土四祖。他在五台山悟得五會念佛的故事當有虛擬成分,但他的的確胡在貞元十四年(798)興建了竹林寺,在五台山賦辟了凈土道場,專辯證弘揚他創立的五會念佛法。後來法照入并州弘揚時,代宗之子德宗聞聽後,遣使迎入長安,令集500僧尼宣唱,遂使五台山的五會法音和佛樂一齊傳入宮廷,一時間宮廷內外佛音浩蕩,五會唱念傳遍大江南北,法照大師也因此名響全國。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法照大師創建的竹林寺,不僅規模宏大,莊嚴綺麗,而且儀規盡善,聲譽隆盛。因此,在半個世紀以後,吸引了當時入唐求法高僧圓仁慈視大師。圓仁慈覺大師是日本比睿山延曆寺的第三代座主,也是日本天宗的著名高僧,他以「請益僧」的身份,在唐開成年間(838)來到五台山的兩個多月中,就在竹林寺住了半個月,進行了細緻的參觀考察,認真學習了該寺的教理儀規、齋禮佛式和五會念佛,隨行弟子惟正和惟曉,還在寺中的萬聖白玉戒壇(為當時全國僅有的兩座戒壇之一,另一處在嵩山。在五台山、嵩山受戒才能成為正式僧尼),請登壇大德靈覺受了具足戒。這從一個側面,證實了當時竹要寺的莊嚴和隆盛。圓仁回國著述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對竹林寺有詳盡的描述。說那時的竹林寺有律院、庫院、華嚴院、閣院、佛殿院和念佛的般若道場。由於圓仁的介紹,使竹林寺的聲譽在日本歷久不衰(當時,日本就有兩座佛寺先後命名和改名為竹林寺)。在五台山竹林古剎正殿前,矗立着1942年日本僧人上阪泰山為圓仁慈覺大師立的紀念碑,它已成為中國文化交流的見證。以後,凡來五台山的日本佛徒信眾,都要來此觀光禮竭。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法照還是圓仁,他們為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好往來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竹林寺背倚中台,坐北向南,依山建造,佔地2142平方米。自法照創寺以來。歷代不廢修葺,其中明朝建的釋迦牟尼舍利塔,堪為五台山有代表性的建築(這座塔是明成化年間,一農夫在柴犁出石槨中珍藏的數百粒光芒璀璨的舍利,弘治四年燕京穆氏建塔收於其下的。)這座高25米的樓閣式磚塔,五層平面八角,形制宏偉秀麗。塔外可上至三層,層層雕構斗拱、塔檐、依座、椽飛、瓦壠清晰秀雅。塔內可上層五層,內供釋迦牟尼、文殊、普賢、地藏等13尊佛像,是五台山唯一能走上去的塔。

  竹林寺到嘉靖年間,由古燈重建。萬曆年間鎮澄法師再建。原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正殿、配殿、禪院等。後因風雨侵蝕,人為破壞,已頹廢不堪。近年來,由妙江和妙江的弟子(現住持凈賢)依原址重建,新建的大聖竹林寺分兩大部分,上部為中國佛學院,下部為念佛場。目前,在六重大院基礎上,已興建了大聖殿,五觀堂和有現代設施的教學樓舍,其雄偉浩大的氣派,叫人刮目相看,已成為五台山著名的中國男眾佛學院。

雲層里顯現的山林和寺院是瑞像還是蜃景?附:大聖竹林寺簡介 - 天天要聞

五台山的竹林寺為什麼叫大聖竹林寺,這個問題提得一針見血,非常直接。小同學們,說起這個竹林寺呢,在佛教裡頭,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個道場,就叫竹林精舍。印度最早是沒有寺廟的,都叫精舍,也叫寂靜處,就是修行的道場。我們這個五台山竹林寺呢,是菩薩境界,就是說只有菩薩才能看到竹林,我們現在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五台山有一種說法:竹林寺沒竹子獅子窩沒獅子,清涼橋沒橋,金剛窟沒窟。為啥?因為這都是菩薩的境界。(轉自妙江法師開示)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