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攝山棲霞寺釋慧布
釋慧布,俗姓郝,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少有大志,性情豪爽直率。十五歲時住在江北,家門軍將。當時經常有兵役,曾表示如果讓我率領五千兵馬去蕩平寇寨,難道不會成功嗎?眾人都甚嘉其志。十六歲時其兄亡故,深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欲離俗出家,親戚朋友因知其有武略,全不同意。二十一歲才了卻出家之願望。落髮之後,即往揚都從建初寺瓊法師學《成實論》,通曉假相和實相的道理,慧布覺得《成實論》的思想未能盡意,聽說僧詮法師在攝山止觀寺盛弘大乘法門,遐邇聞名,乃往攝山從僧詮學「三論」。
從師受業者有數百人,皆為當時特出的人才。對於三論之玄旨奧義,他洞達幽微,意領神會,當時沒有人能與他相比,故有「得意布」之美譽,有人則稱他為「思玄布」。僧詮在講經解論時,許多聽者對於其中有些義理似乎理解了,但於領悟上卻仍感迷惑。而在談論之時,常有人提問,請求釋疑,往往需要慧布出來解答。故當時佛教界流傳一種說法,曰:「詮公四友,所謂四句朗(即法朗)、領語辯(即智辯)、文章勇(即慧勇)、得意布(即慧布)。」其中慧布稱得意第一,此乃最高的讚譽。
後來,慧布潛心於《大品》,悟解大乘,調伏煩惱,收攝身心,梵行清凈。精勤於禪坐,遠離塵囂紛擾,端坐如木,誓不講說,以護持佛教為時務。後來游訪北鄴,更進一步涉獵過去所未曾見聞的,于慧可禪師處,一經交談,便以言悟其意。慧可禪師曰:「法師所述,即是破除我見,沒有更甚於此的。」而後能完全了解綱宗,縱心於講席。後又遊學齊國,寫章疏六馱,攜回江南,送予法朗,讓其講說。因原來所寫章疏有所遺漏,又重回齊國,補全所缺漏者,又帶回交予法朗法師。慧布本人則除衣缽之外,一無所蓄,專心慧悟,獨止松林。超然世外,學者欣慕。
慧布曾經造訪慧思禪師,與之談論佛法大義,忘餐廢寢,毫無倦意。慧思以鐵如意擊打案幾,曰:「萬里空矣,無此智者。」坐中千餘人同聲嘆悅。又與邈禪師論義,往返三日,接連不絕。邈禪師對其超群慧悟,極表讚歎。慧布雖有超人之慧悟,但向來卑身節行,不到處炫耀。梁侯景之亂時,天災人禍,一時並至,慧布曾連續三日沒吃上飯,至第四天,有人送食物給他,而似有豬肉之味,雖飢腸轆轆,但決意不食。雖然遭受如此災難,也絕不濫行違戒。又曾患腳疾,醫生讓他吃韭菜,後來常自陳此罪。或見人樂生西方凈土,即告之曰:「西方雖是極樂凈土,但非是我願,我之所願者,乃於此土化度眾生。在蓮花中十劫受樂,不如在三途中受陳至德年間,慧布迎請恭禪師建立攝山棲霞寺,結眾弘法,聞名於江南一帶,遠近名德,爭相投止。而他本人則不做僧眾的老師,下役使居下位的人,經常親自縫補清洗,六時無缺。初扣犍椎,卻已位居眾首。理思幽微,端坐如木,見者無不肅然起敬。遠近的名僧大德,向他請教佛法者無計其數。陳主以及諸王公大臣,都從他受戒,奉之如佛。到了晚年,食欲不振,皇帝敕他以乳牛,他則回施大眾。煢焭孑立,謹嚴攝持,實為一代高僧啊!
到七十歲時,向大眾辭別云:「我還有三、五年的年限,但既已老了,不能行道,住世何益?常願生於至今不曾有三寶的邊遠地區,好去弘傳佛法。此地幸好各位都健在,望大家好好努力。」說後則拒絕飲食,眼看生命將絕。皇上下敕令醫生診治,他則不同意;皇后瀋氏欲傳香信,他也不許。臨終時遺訣曰:「長生不喜,夕死無憂。因為生本無所生,滅本無所滅也。諸學士、徒眾等並委託給恭禪師,我無所憂矣。」於陳貞明元年(公元五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棲霞寺示寂,世壽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