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凈土真宗願派總寺院,在日本國內及世界各地擁有10500所寺院,1200萬的信徒。旅順海岸橋斜對過的西本願寺就是其中的一座。
海岸橋斜對過的西本願寺
日俄戰爭前,這個地方是華商紀鳳台的旅順辦事處。日本佔領旅大之後,將他的財產全部沒收,將辦事處拆掉,建起了一座西本願寺別院。50年代初,修建旅順解放橋時需要建築材料,拆掉白玉山上的納骨祠地上建築。地下墓穴中的骨灰移至西本願寺中,後在三里橋蘇軍烈士陵園南面山下集中掩埋了。60年代時,西本願寺這座建築尚存,後被拆毀。
石頭部分是原建築
西本願寺被拆掉後,現存兩個建築物,一個是院里有一個水泥圓柱形建築物,另一個是上圖小亭子的底座。你回頭看第一張照片,那個小亭子建得非常漂亮。小亭子拆掉之後,有人利用原基礎建了一個紅磚造面的小房子。後來有人說,早先那個小亭子是一個望鄉亭,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西本願寺里那些充當炮灰的孤魂野鬼都出來站在小亭子里遙望家鄉。這種描述,讓人感到有些瘮得慌。其實,那個小亭子是個鐘樓,裏面懸掛着一口大銅鐘,寺廟都有定期撞鐘的習俗。1958年大鍊鋼鐵時,旅順中學一個姓韓的班主任老師帶領學生用板車拉回學校回爐了。這是一種典型的砸鼎賣銅的敗家子行為。我找到了當年參與拉車的學生,已經80多歲了。前些年,日本花重金在台灣運回去了一口西本願寺的大銅鐘。
粉刷一新的小房子
兩年前,軍港遊園進行改造,周邊建築物都進行了粉刷,拆掉鐘樓建的小房子也粉刷一新。按照中國民間的說法,西本願寺作為一個寺廟,特別是又存放過大量的骨灰,那裡是不適宜建民居的。90年代末期,時任大連市長有一個規劃,為緩解軍港遊園門前道路交通壓力,將海軍一所門前的那一片建築徹底拆除,在那裡建一個大型停車場。應該說,在白玉山還沒有掏洞打開之前,這個規劃還是很有創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