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位於日本奈良縣。 始建於公元 587 年。也是日本飛鳥時代的宗教文化寶藏,寺院建築典範。
1.法隆寺歷史
法隆寺位於日本奈良縣的生駒郡斑鳩町。奈良於公元710年成為日本首都,立都時間遠比京都還早,可謂日本第一座歷史悠久的都城。都市風格仿中國棋盤式設計規劃而成,當時逐漸興盛的佛教文化,也使奈良充滿了各種佛教寺院與文化遺址,包括法隆寺、藥師寺、東大寺、唐招提寺等寺院。法隆寺是日本佛教聖德宗總寺院,公元587年為祈禱天皇病癒而許願興建,天皇病故後由椎古天皇和聖德太子續建,於公元 607 年建成。
2.「飛鳥」的代表
在日本文化史或美術史中,常將7~8世紀大和朝廷在奈良的統治時期,劃分為「飛鳥」時代、「白鳳」時代,以及遷都平城京以後的「奈良」時代。依各寺創建年代先後,沿着時代脈絡追溯,是了解奈良古寺的最佳方法。法隆寺在奈良現存諸寺當中建造年代最早,藝術與文化價值在日本均排名第一。公元607年完工時,聖德太子還親自主持啟用典禮。可惜,當時的佛殿塔堂都在六十幾年後的大火里付之一炬。如今依舊保存飛鳥時代風格的建築物,只剩下「西院伽藍」的金堂、五重塔、中門,以及部分迴廊。「伽藍」是梵語,意思是寺院。飛鳥時代的美學觀念,主要沿襲中國魏晉南北朝,講究的是厚重沉穩,具有一定的嚴肅色彩。從法隆寺的南大門進入,正前方顏色深厚,層次井然的西院伽藍建築群的確給人一種穩重的安定感。縱觀西院伽藍內部,好像各棟建築各據山頭,刻意在彰顯自我的感覺。西院伽藍的中門、金堂與五重塔,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大的木造建築物,也是見證飛鳥時代文化思想與藝術美學的珍貴寶藏。
3.「七堂迦藍」建制
坐落於奈良斑鳩町一帶的法隆寺,都是在崇佛勢力掌權之後大力興建的。寺院命名,也直接表達出要讓佛法更加「興隆」的用心。
奈良時代的正統佛寺,有所謂的「七堂伽藍」的建制。內容包括存放舍利或寶物的「佛塔」,供奉佛像的「金堂」,宣講佛法的「講堂」,敲打梵鍾的「鐘樓」,存放經典的「經藏」,出家人作息的「僧房」,以及用餐吃飯的「食堂」。七堂伽藍的構成體系全都被運用在法隆寺的修建中,它也因此成為以後日本佛寺興建的基本典範。只要是佛教寺院,無論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莫不採用此種體系,差別只在於改變寺內建築的式樣、名稱,或者用途,例如將佛塔變成「五重塔」,將金堂改成「中堂」,至於七堂伽藍的基本構成,一直沒有改變。
法隆寺號稱日本古代的建築博物館,寺內可以見到歷朝各代的建築形態,其中最珍貴的便是飛鳥時代的西院伽藍建築群,裏面的五重塔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物。除了西院,法隆寺還建有東院、寶藏院、倉庫、圓堂等建築群,以及普門院、實相院等小寺院。今日所見的法隆寺雖然歷經滄桑,卻是日本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興建法隆寺的聖德太子不僅是一位崇信佛教的虔誠信徒,還是日本政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由於他的努力,大和朝廷的威望與權勢日增,完成了日本的初步統一,並將佛教定為日本國教。
4.法隆寺的殿、堂、塔
法隆寺由西院和東院組成。其中西院是法隆寺的中心伽藍,它包括南大門、中門、金堂、五重塔、講堂、經藏、鐘樓以及聖靈院、百濟觀音堂等。東院是在聖德太子的住所—斑鳩宮的舊址上改建的,建有夢殿、講堂、僧房等伽藍和繪殿、舍利殿、鐘樓、禮堂等。其中金堂上層呈「人」字形,下層是四角伸出的雙層房頂的瓦頂建築。金堂平面近似正方形,具有獨特的風格。堂內分為正殿和拜佛堂,拜佛堂內壁上畫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等。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