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主張的無我,是不要另起一個妄心之我,而是求的真我。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他開悟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真我,「妄想執著」就是假我,就是另起的妄心之我。真我是被這個妄心之我給遮蔽了,所以不能徵得,所以佛家才說空,空的是妄想執着,空的是假我,這樣才能回歸真我,也就是佛家說的回歸「如來藏」。
「如來藏」就是真如本性,人人本來就有,其性如金剛,金剛能破萬物,而不被萬物所破。所以《心經》里說真如本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也是來源如此,因為人人本就有這個如來自性,真我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着「真我」和「假我」。人的真我具備真、善、美,也就是佛家所的「大悲心」。
而『假我』,是因為有一個『我執』在,就生出了「執着心」,然後就有了對立分別的心,一旦有對立分別的話,只要換個角度結果就變化了,變成了「無常」,這些都是『相』而已,所以《金剛經》里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所相非相,即見如來。」
六祖慧能是禪宗開悟的佛陀,他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菩提般若之智」意思是最上等的智慧,也就是開悟後的智慧,而這個智慧,時間上的人本來就有,只是因為心迷,不能悟道。心迷就是『假我』、『妄心之我』。
可見無一不是在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王陽明龍場悟道時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就說:人人皆可聖,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聖人,所以《傳習錄》里說「滿大街都是聖人」。
所以六祖慧能又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
釋迦牟尼,他來到人間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就說明了人人自性本來有個真我,但這個我,不是另起妄念的假我。
『惟我獨尊』的『我』字,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眾生都具有的那「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天真佛性。
佛在人世間幾十年,在他將涅槃的時候,問他證得了什麼,他說「我已經找到了,那個天真的自我」。
了凡四訓中的雲谷禪師說:「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意思就是說,我們平常人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之是因為自己的妄念纏繞。
《菩薩戒經》利說:「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 ,皆成佛道。」意思也是說,我們本來就有自性清凈的真我,只要明心見性,就能成佛。
《凈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也就是說只要去除妄想執着,就能即使「即時豁然」,然後就能回歸真我本性。
道家常說「天人合一」,不是讓我們先看到天道是什麼樣,然後再去與它相符合,這樣就是向外求了,向外求道,是求不到的,即使求到的理也是支離破碎。只要向內求,去除妄想執着,自然能見到天道。
所以「天人合一」是告訴我們,『天』本來就與『人』是合一的,因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道心」。很多時候之所以感覺沒有「天人合一」,是因為被自己的私慾隔斷了真我,所以無法與天合一。
但人人心中本就有一個聖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所以我們普通人偶爾也能行聖人之事,偶爾也能做到天人合一,但無法時刻做到,總感覺自己與萬物有你我的分別,因為有一個我執的私慾存在,而聖人則是無私的,所以聖人是萬物一體。
有的人雖然不是聖人,但也能夠經常做到天人合一,因為這類人天生根器就比較好,他們心中的私慾很少,所以有人說這類人註定成功,有成功基因。
總結:
東方哲學是「天人合一,心物一體」,到最後沒有主體和客體,我即一切,一切即我,不過這是開悟的狀態,常人感受不到。所以有對立分別的主客之別,有人我之別,就不可能做到『天人合一』。
所以佛家觀心到最後『能所雙亡』才能開悟。『能』是主體、是『我執』,『所』是客體、是『我所執』,也就是消除這種對立分別的人我之別,然後才能與萬物渾然一體。
『能』是我能觀察,『所』是我所觀察的對象,也就是『我執』和『我所執』,但都有一個執着心,都有一個假我。當執着心消除,就是『能所雙亡』,就是假我幻滅,達到無我之境,自然見到真我,所以才說「無我即是真我」。
人人心中天生就有一個聖人,只要去除妄想之假我,就能證道真我,而這個真我就是「天上天下,惟我獨尊」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