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多是從劇集以及各類文學作品中了解到有關佛教人物的信息,例如菩提樹下的頓悟的釋迦摩尼、跋涉千山萬水赴西天求取真經的唐玄奘,再如小說中經常提到的達摩,都是比較有名的人物,玄覺法師雖不及前幾位一般耳熟能詳,卻是中國佛教歷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
小時候經常被人問長大後的理想,男孩半數以上都是警察,女孩半數都是老師,而玄覺在兒時已經明確了一生的追求。
唐朝665年,溫州永嘉戴家誕下男嬰,起名戴明道。戴家生意經營有方,買賣做得極有規模,也相當於一方富豪。富家子弟新增男丁,加上家中條件優渥,自是十分寵愛。
自外人看來像戴家這種堆金砌玉大戶人家出來的孩子,一輩子衣食無憂,必然是紈絝子弟一名。當同齡孩子還在活蹦亂跳盡情玩樂的時候,玄覺法師已經飽讀佛教經典,孩童時已經凸顯出對佛學的極高悟性。
8歲時,玄覺法師在溫州龍興寺出家。
止觀之法,顧名思義,分止、觀兩面,在天台宗的教義中,生平所遇所惑自心而起的波瀾可由止所平,而以禪定內觀,可明悟生慧,去疑解惑,看透本質。
出家之後,在惠威禪師座下學習佛法,勤於研學天台宗之止觀法門,作為精進佛法修為重要課業。
晨霧輕紗伴煙起,暮雨垂簾撫蟲鳴,從早及晚,玄覺法師堅持每日獨自進行法門學習,日復一日從不懶惰。
在苦修止觀法門之後,佛家法典也按部就班地學習,對佛法的理解也逐漸明了起來,但是山高入雲未平天,水深似海終有界,玄覺法師對於佛法的追求不僅僅在與此,而是以更高更寬廣的境界作為自己的追求。
所謂慧者自知,玄覺法師知曉自己的短板,時時尋求改變。
他與其他法師一起,游山川,踏四海,自然中尋萬物之本;入世體悟,俗世中感煙火之妙,從書中的佛學結合著遊歷中發現的佛學深意,自己也得到提升。
除了在自然俗世中尋求真理之外,還會拜訪佛家大能,交流心得。
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他與六祖慧能的四問四答。
慧能大師,俗姓盧,是中國佛教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傳承了宏忍大師的佛法理念之後,建立了自己的宗派, 在對邊疆及國外的佛學傳揚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慧能大師聲名遠播,曾受武周皇帝重禮相邀普法,但慧能大師以染病婉拒,後又再請,仍未請到,周武皇帝不得已將慧能大師的袈裟請走供給。
玄策禪師是慧能大師的學生,一次走到龍興寺,聽說有人在這修行,對佛法理解很深,正是玄覺法師,故特地前來拜謁。
兩人見面後聊佛法談禪意,論經溯典,相談甚歡,玄策禪師對玄覺的佛學理解甚是熟悉,所及法門禪要非常契合師門理念,問其如何造詣如此玄妙,玄覺大師答到:「我是以多位禪師講經有感,又從《維摩詰經》中所述心法頓悟,但無法印證,我是否已經觸到了大道的真諦。」
玄策禪師回道:「佛現世前,憑自我感悟;現世後,無師自通者,非因緣而生。」,又道:「想知曉自己在哪個層次,需找到有大能者印證。」故將六祖慧能薦於玄覺法師,並與之想要共赴曹溪拜會。
不日,兩人同往曹溪。
第一問
待與六祖見面,玄覺法師什麼也沒說,轉了幾圈就停下了。六祖問:「出家人難道不知道禮節么,見到比自己厲害的人應該行禮,為何你非但沒有拜禮?還枉自站在那兒,好生輕慢。」
玄覺法師回到:「是生是死也就打眼的工夫,為什麼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小事上面。」
第二問
六祖又問:「既然你將生死看的如此重要,為什麼不把對生死的執念拋卻,活的自在也不必去懼怕死亡。那既然看透了,這時間的快還是慢還有意義么?」
玄覺法師毫不遲疑地回到:「生死已經看透了,境界也就到了那一步,時間快慢也就無所謂了.」
第三問
話音剛落,玄覺法師就要轉身離開,六祖看他說了幾句就要走,而且真的沒有下的意思,便叫出他,驚詫:」為什麼這麼快就要走了,你急着回去么?「
玄覺法師回過頭說到:「我的一隻腳還沒邁開,怎麼能說明我着急回去呢,這是大師你妄議了「
六祖點點頭肯定了玄覺法師的說法:「你理解了沒有念頭,那也就不存在了念頭消失的意義了。有了意義就不是沒有念頭,而是刻意攀援了「。
第四問
六祖問道:「那誰來分辨?你是沒有念頭還是可以攀援?「
玄覺法師慢慢回道:「分別的是自己的本心,不是執念於是念頭所致還是可以心意攀援。「
終於玄覺法師的回答是符合六祖心意的,被讚許的,這就是一種佛法高度的驗證。
兩位佛教大能的對話,也是兩位大能智慧、佛法理解的交鋒,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這佛教最為經典的四問四答。
在此之後,這段對話像是一盞明燈,將玄覺法師慧心照亮,之前對於佛法理解的陰霾一掃而去。同時他也在自觀、自省、自勉,並在提升佛法造詣上不斷前行。
許是受到六祖的影響,藉由佛意中人人平等的理念,玄覺法師也將自己的佛法理念宣揚到各個階層,對佛教的推廣意義深遠。
更是留下了多部經典,其中就有《證道歌》還有《永嘉禪宗集》在歷史的長河中廣為流傳。
公元713年,玄覺法師在熟悉的龍興寺別院坐化,有人看見,在他坐化時候,天空中突現異象,1000隻大雁在空中盤旋久久不願離去,或許正是這些自然精靈在護佑着這位佛教大能回歸西方極樂,也留下了玄覺法師一生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