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2022年09月02日04:18:05 佛學 1791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隱居終南山45年,85歲高齡仍能連續打坐108天,她就是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

如今,她90歲高齡了,依舊身體強健,健步如飛。

她那紅潤的臉上,露出孩子般純真的笑容,雙眼清澈、明凈,一如她的內心。

這樣頤養天年,健康長壽,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幸福人生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位於陝西省秦嶺中段,那裡山峰白雲環繞,山青水秀,鳥語花香。

山形蜿蜒200餘公里。山上有大熊貓、金絲猴等稀珍動植物,遍地都是稀珍草藥,被稱為"草藥王國"。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終南山既是道教的發祥聖地,也是佛教的發祥聖地。

無數文人墨客來此隱居,留下眾多描寫終南山的優美詩句。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祝壽詞被廣為流傳。

終南山從古至今都是人們嚮往的隱居之地。

2018年,更有數萬人註冊成為隱士。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王芝霞,就是位隱居于山林,一心向佛,與世無爭,以猿猴麋鹿為友的現代修行隱士。

這位女隱士非同一般,她從小與佛結緣,中年頓悟出家,歸隱終南山。

在終南山的小五台山,半山腰上修建了一座小廟,獨自一人在那誦經、念佛、打坐、參禪。

到現在,王芝霞已經有45年,沒有見過自己的家人,自稱能夠與佛祖對話。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一、王芝霞歸隱終南山,一心向佛:不為追求世外桃源,只為尋求心中的寧靜

現代城市生活的快速、便捷、多彩的同時,城市裡的鋼筋、水泥也讓人感到刻板、厚重、冰冷。

於是人們在節假日,扎堆離開城市,走進深山,擁抱自然,放飛心靈,放飛自我。

山路的蜿蜒引人遐想,山上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

人們嚮往鳥語花香、與世無爭的生活。

在這裡,每天看日出、日落的美景、看巍峨的山峰,飄浮的白雲,物我兩忘,身心舒暢,人與大自然渾為一體。

終南山,就成了人們心中的世外桃源。

王芝霞與這些隱士不同,她一心向佛,在深山索居,只為斬斷一切與世俗之間的羈絆,尋求心中的寧靜。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1932年,王芝霞出生於陝西省長安縣,從小就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

她小時候身體不好,常常生病,經常吃奶吐奶,啼哭不止,小臉憋得青紫,村裡老人就說是鬼神纏身了。

剛好,她家附近有寺廟,也是奇巧,小小年紀的她一到寺廟,立馬就不哭了。

瞪大兩隻眼睛,兩隻小手被大人捉着,對着佛菩薩作揖,使勁向佛菩薩叩拜,小小臉上竟然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父母覺得這個孩子與佛有緣,長大別不是要出家吧?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稍大一點,王芝霞越來越表現出與別的孩子明顯的不同。

她喜歡讀佛經,佛經文字是古文體、難讀、難懂,她卻讀得津津有味。

她喜歡寺廟,寺廟清靜,只有香燭、佛像等,她卻流連忘返,在廟裡心中感到寧靜、輕鬆,於是一有空就往寺廟跑。

稍大一點,王芝霞對父母提出:自己想要出家。

但生為農民的父母,以為她只是口頭說說,怎麼也不讓她小小年紀就出家,父親對她說:「你這麼漂亮的女孩,不好好讀書,長大嫁個好人家,生下兒女,幸福地度過一生,怎麼凈想着出家,出家的生活有那麼容易嗎?古佛、青燈伴一生,該有多麼孤寂呀!」

在鄉下的農村,「出家」還是普遍不被人接受的事情。

為了不讓父母在背後被鄉親們指指點點,王芝霞還是暫時打消了出家的念頭,讀書學習,嫁人生子,過上了與普通人一樣的平凡生活。

她心目中對佛法的喜愛,嚮往平靜,充滿喜樂的寺院修行生活的願望,就這樣被親情阻隔了。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婚後的生活中,她像普通的勞動婦女一樣,相夫教子。

白天田間地頭,勤扒苦做,晚上照顧兒子,操持家務。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兒子長成了大小夥子了,她滿頭的青絲中卻也染上了些許白髮。

人到了中年,世上的酸甜苦辣,王芝霞基本上已經體味過了。

早已種在心田中的佛法種子,已生根發芽,王芝霞一心向佛之心越發堅定。

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芝霞來到了香積寺,兒時的記憶紛紛湧進了腦海中,她再一次萌生了想要出家的念頭。

43歲的王芝霞想:自己這些年已經躊跎許久,如今,在塵世上走了半遭,都在順從別人的意願做決定,也該是時候,追求自己心中的佛法了。

於是,她聽從了自己心中的呼喚,毅然決然地來到了香積寺,剪去了三干煩惱絲,出家為尼,頓時覺得心中覺得無比輕鬆。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在香積寺的修行中,她每天打坐、念佛,在齋堂洗碗、做飯,打掃殿堂,日子過得平靜又安詳。

只是心中對孩子,對丈夫,對愛她的家人充滿了愧疚,只能每天念經為家人們祈禱,祝福他們每一天都平安喜樂。

在寺廟時間久了,看着別的居士帶着孩子進進出出,她的心裏也開始想念自己的孩子、丈夫了,還有年邁的父母,身體還好嗎?這種想念親人的思緒,擾亂了她的修行。

於是,王芝霞決定搬到終南山修行。

這裡自古就是修行聖地,更適合自己打坐、念經。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她和許多隱士們一樣,在半山腰的一處山坡上,建了個茅棚,取名「三聖殿」。

在那裡,夜晚點着蠟燭,閱讀經書,燭光溫馨又溫暖,身心特別寧靜。

除了要定期購買日常的生活用品之外,王芝霞幾乎寸步不離「三聖殿」。

兒子結婚,邀請她參加婚禮,她都沒有離開終南山一步。

她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祝福。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二、終南山苦修45年,85歲高齡連續打坐108天,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王芝霞在終南山的生活十分簡樸,吃飯很簡單,饅頭、米飯就着咸萊就是一餐。

沒有照明設備,夜晚,只有微弱的燭光在寒風中閃爍。

沒有取暖設施,冬天的終南山,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王芝霞只能用塑料布,進行嚴密的遮擋。

王芝霞決心效仿古人,「以苦為師」。

艱苦的環境更能磨鍊人的心志,環境越艱苦,道心越堅固。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王芝霞與其他的隱士們不同,她樂於與人交流,分享她的修行體會。

她在門口放一個小板凳,行人遊客爬山累了,就在這歇歇腳。

王芝霞驕傲地告訴遊客,她已是85歲了,最長的一次,在茅棚中連續打坐了108天。

每日的打坐,都是在聆聽佛祖的教誨,這些聲音從心底傳來,旁人無法領悟。

旅客們稱王芝霞為「佛派到人間的使者」,她與佛結緣,獨自修學,用佛學智慧普渡眾生。

在一個又一個與青燈、古佛相伴的日子裏,她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世俗事,一心只讀佛經書。

王芝霞表示,自已修行的時候,能夠與佛祖進行對話。

王芝霞性格直率,洒脫自在,臉色紅潤,身體健康,90歲高齡,頭不昏,眼不花。

無論行、住、坐、卧,一句「阿彌陀佛」或大聲念,或默念,始終不間斷。

大山裡清苦的生活,大自然寬廣的懷抱,讓王芝霞領悟到了心中真正的寧靜,與山為伴,與人為善。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中,王芝霞不同於古代隱士,把隱居作為通往仕途的捷徑,也不同於「現代小資」,偶爾隱居深山,只為尋求世外桃源。

她一心向佛,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礪身心,45年苦修,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終於獲得健康的身體,心靈的寧靜,這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修行吧!

.

終南山女隱士王芝霞:中年頓悟出家,45年苦修,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 天天要聞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