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生平簡介(六妙門白話前記)

2022年06月28日13:50:14 佛學 1810


智顗生平簡介(六妙門白話前記) - 天天要聞

智者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譯者前記:

袁了凡《靜坐要訣》白話文迄今發至(八),全文已過半。(八)調息篇第一部分介紹六妙門,袁了凡所撰靜坐法傳承自天台禪法,中國天台三祖也是天台宗實際創始人隋代智顗有《六妙門》一文(若上溯南印度龍樹為初祖,智顗即四祖),因篇幅不長,譯者便在《靜坐要訣》未錄完之際另開此譯文單元,供讀者兩廂參看。希望兩篇白話文可同時完成。

北宋釋元照「小止觀序」所記,天台止觀有四部:圓頓、漸次、不定、童蒙止觀。其中《圓頓止觀》又稱為《摩訶止觀》或《大止觀》,乃智顗晚年於今湖北當陽玉泉寺所說,弟子章安灌頂記為十卷。題目中的「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有圓滿頓超的止觀法門之意,也是四部止觀中最為精要完備之作。《漸次止觀》乃智顗於今南京瓦官寺所說,門人法慎記為三十卷,灌頂治定為十卷,即《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題意為「解釋到達覺悟彼岸的禪定修行之次第」。《不定止觀》為智顗應南北朝陳尚書令毛喜之請,於今南京瓦官寺所說,一卷,即《六妙門》,也稱為《修禪六妙門》、《六妙門禪法》。《童蒙止觀》即《小止觀》,也稱為《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乃智顗為俗家兄長陳針所作。

智顗是我國陳隋之際一代宗師。公元591年,隋開皇十一年,時為晉王楊廣為其上尊號「智者」,故世稱智者大師。根據章安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道宣《續傳》卷十七「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兩篇文獻,以及湯用彤先生和呂澄先生等相關文章,將其生平概述如下:


智顗生平簡介(六妙門白話前記) - 天天要聞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國清寺(圖片來源於網絡)

智顗,今湖北荊州人,俗姓陳,字安德,生於公元538年,即梁武帝大同四年。智顗一生歷經梁陳隋三朝。據說智顗母親在懷孕與分娩時,呈現諸多祥瑞異象。

智顗天生重瞳,自幼年起便異於常人,行為整肅,禮敬聖賢。七歲時喜往伽藍,曾得口授普門品,過耳即能領會,自通文句。少年智顗歷經家國破敗,親屬流離,雙親殄喪,其心路淹沒於茫茫塵沙。十八歲時,智顗決然辭別兄長,投於今長沙果願寺法緒門下,受十戒,年二十受具足戒。後智顗北行,于慧曠律師處學習大乘法藏。在大賢山誦讀法華等三部經典,二十日左右便能究竟其義。

公元560年,陳文帝天嘉元年,智顗動身前往今河南信陽大蘇山慧思禪師處,依止求法。慧思也稱南嶽大師,後人尊為天台二祖。慧思稱與智顗有宿緣,為智顗說法華四種安樂行。某日智顗誦法華經至「『……是真精進…….』」一句時,豁然入定開悟,自此宿習開發,觀慧無礙,如蓮花‬煥然敷展,問一知十,開始逐漸代師說法,除「三三昧」及「三觀智」還需向慧思探討審定,其它法義已能隨心裁宣。慧思也曾親自聽講,並對身邊徒眾說:這是我法子,可惜定力稍欠。又謂智顗說法第一,囑咐智顗入世傳燈。

三十歲時,智顗辭別師父,與法喜等二十七人前往陳都金陵(今南京)弘傳禪法。開始傳法可能並不順利,知音甚寡。當時太府卿何凱的堂叔是一位出家老人,名為法濟,向來自矜禪學。見智顗時仍依卧在床,問:有人入定之際,能聞知遠處棲霞山的震動,此為何禪?智顗答:這是偏執邊定,邪道入侵,如果執取此境,說與他人,必壞禪定。法濟折服,起身謝罪說:我曾得此定境,還告知他人,結果境界永失,你不僅善知法相,還懂得人心。於是將此事告知何凱,何凱乃權臣,轉而告知同僚,智顗迅速名動朝野。當世文雄,無不恭敬事之。公元567年,陳廢帝光大元年,智顗受開府儀同三司沈君理之請入住金陵瓦官寺,開講法華,樹立宗義,判釋經典,開一代教觀。

智顗駐瓦官寺前後八年,前來請教法義的人絡繹不絕。除法華外,智顗還開演《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以及《小止觀》等。公元574年,北周建德三年五月,出於多方面原因,周武帝宇文邕下令毀經文寺觀,令沙門道士還俗,致使不少人南逃金陵,對此智顗不勝感慨。同時他也感到雖然自己身邊徒眾日益增多,真得法者卻日漸減少,遂有息緣山林,啄峰飲澗之意。


智顗生平簡介(六妙門白話前記) - 天天要聞

國清寺中的「魚樂國」(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元575年九月,陳宣帝太建七年初秋,智顗與門人離開金陵入天台山,創立伽藍。之後十年間駐錫天台,故後人也稱之為天台大師。期間智顗曾獨住天台山華頂峰,行頭陀行,晝夜禪觀。一日後半夜,忽見狂風拔木,雷霆動山,魑魅魍魎如黑雲般自遠方洶湧而來,聲如霹靂,智顗抑心不動,湛然空寂,可怖景象不久便自然散失。過了一會兒智顗又覺身心煩痛,如被火燒,再一會兒又見已亡故的父母枕抱膝上,悲咽訴苦。智顗不動如山,依止法忍,深念實相,隨後這些憂苦之相也自然消失殆盡。當清晨降臨,啟明星在東方天際冉冉升起,有西域神人現身為智顗說法。智顗問神人所說為何法,如何學習又當如何弘宣。神人回答說此法名真實諦,當以般若學之,以大悲宣之。

陳後主多次遣使敦請智顗出山。公元585年,後主至德三年三月,智顗奉詔返回金陵,住靈曜寺。陳後主請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又講仁王。後智顗移居光宅寺講法華,此時灌頂已入門下,師徒二人之相逢,可謂勝卻人間無數。灌頂時年二十七歲,風華正茂,始聽經文,多年後錄成《法華文句》傳世。

公元589年陳亡,智顗計劃奔赴荊湘(湖南湖北),一日忽夢一老者來言:廬山東林寺的金文殊,你要去守護。智顗遂前往匡廬。據傳金文殊原是東晉名將陶侃在廣州刺史任上於大海中獲得,後將金像遷至武漢寒溪寺,陶侃調任時欲將其帶走,金文殊又一次沉入水中。多年後,慧遠在水邊禱告,金文殊重現於世,慧遠便將金像供奉在自己所創的廬山東林寺內。智顗曾有《奉晉王述匡山寺書》一文,提及自己在廬山東林寺停留小住,徜徉山中,以歲為日,不知疲倦。在智顗到廬山後不久潯陽城(今江西九江)發生叛亂,很多寺宇被焚毀,唯獨供奉金像的東林寺全山未被侵擾。

公元591年,隋開皇十一年,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管,遣使到廬山召請智顗前往揚州,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智顗在金城殿為楊廣傳授。次年,智顗回到故鄉荊州,於當陽縣玉泉山建立玉泉寺。在公元593年至594年兩年間,智顗於玉泉寺講法華玄義和《摩訶止觀》,由灌頂集錄。

公元595年,隋開皇十五年,在智顗頻辭不免後,應楊廣召請再至揚州,撰《凈名經疏》。第二年春,辭歸天台。智顗一生雅好泉石林澗,歸山後曾吟嘆道:「雖在人間,弗忘山野。幽幽深谷,愉愉靜夜,澄神自照,豈不樂哉!」此時,智顗五十九歲。一日夜裡,月光皎然,映灑床前,智顗獨坐說經,連綿良久。次日早晨,侍者智曦請問緣由。智顗說昨夜先是夢見了大風吹壞寶塔,接着見到了南嶽恩師與同門,他們令自己說,並告知應前往他方。又追憶兒時夢境,本就有老歸此山之意,如今自知機緣已盡。


智顗生平簡介(六妙門白話前記) - 天天要聞

晉王楊廣建造的國清寺報恩塔(圖片來源於網絡)

智顗示疾。嘉祥吉藏曾奉書天台邀智顗到今紹興嘉祥寺宣法華,智顗因病未能成行。後在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公元597年十月,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冬,楊廣歸蕃,再次遣使入山迎請,智顗隨使出山,行至石城(今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病重不能前行。侍者奉葯,智顗說:葯能遣除疾病保持風燭殘年嗎?病非身體,葯怎能遣除?年歲非自心,葯又怎能挽留?別讓醫藥這些紛紜之事擾累你們了。侍者又奉齋飯。智顗說:內無能觀之心,外無可緣之境才是真齋。身之存續不過多所辛勞,辭世可得休歇,歸途令人愉悅。並口授遺書,囑咐弟子將香爐如意等物交予楊廣作為留念。又讓弟子取出自己的三衣一缽,洒掃清凈。

智顗最後聞思的兩部經乃法華和雙卷經。智顗讚歎法華說:法華是眾法門之父母,慧解由此而生,其根源與顯發既廣大無比,又微妙難測。可嘆我四十多年心得,如今卻如子期身死伯牙絕琴,郢人身死匠石罷斧一般了。讚歎雙卷說:四十八願,莊嚴國土,華池寶樹,本極易往卻無人能去,就算是淪落火車的眾生,若能悔也能前往,何況是行道得力的行者,必然功不唐捐。梵音聲相,真實無欺。

智顗接着宣說法華十如是,四不生(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三觀(空、假、中三觀),四悉檀(悉,普遍義;檀,布施義。四悉檀總攝一切法藏。分為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四諦,十二支,六度。並開示說:每一法皆融攝一切法,都可通達本心到清涼地。了達這些法的人,即便在病患中,也是足可託付百斤黃金重擔的壯年人。除此之外,智顗不欲再有多言。

有一位名叫智朗的弟子又請示了三個問題:大師得何位;去往何處;今後誰可歸命依止。智顗答覆:若不是因為率眾修習,必登六根凈位,但如今為利益他人而損傷己身,只得五品弟子位而已。離開之時會有師友們隨侍聖者前來迎接我。我走後諸位要以戒為師,以定為明導。它自會教人舍重擔,治身解縛,調禪味,折輕慢,出無為火坑,離大悲難。只有戒這位大師才能作眾生的依止。


智顗生平簡介(六妙門白話前記) - 天天要聞

智者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大師於今新昌縣去世‬。臨終前教誡維那師說:人命將終時,聞鐘磬之聲,能增正念。鐘磬聲唯長唯久,直到人氣盡為止。不可等到身體冷卻才敲響鐘磬。世間人的哭泣,更衣等等,皆不應為。說畢,智顗跏趺而坐,如入三昧,宴然坐化。時年六十,臘四十。

次年,晉王楊廣為智顗創建天台寺。公元605年,楊廣繼帝位,改寺名為國清寺

後世種種智顗傳記,皆以灌頂《別傳》和道宣《續高僧傳》二者為藍本。《續高僧傳》載智顗圓寂時春秋六十有七,與灌頂《別傳》的「年六十「不同。陳垣先生、湯用彤先生等學者釐定智者「世壽六十」之說為正,「六十七」之說系誤傳,故此事不必再有爭議。其它內容,比如事件的年月問題多方記載亦有出入,譯者往往選擇一種,以上下文連通為慮。古人文字,貴得其意。對於時間地點與人事考據,譯者不治史,多不求甚解。以上對智顗生平轉述亦有所詳略,尤以智顗入滅前教導世人的記載為重,因其甚為珍貴,故作了較為完整的引述。至於從歷史、政治等其它角度研究智顗一生行跡亦能開啟世智,其中有人情世故,有悲願力行,但鑒於本系列的性質,於此未作深究,故不表,有興趣的讀者可作衍生閱讀和思考。

另,文中提到的雁門慧遠,南嶽慧思,章安灌頂,嘉祥吉藏,皆一代學行精宏的聖者,慧博跡靈,垂芳不斷,如今依舊澤被後人。

——杜文涓

(註:有些語言已改動)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