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2022年06月27日08:56:02 佛學 1301

一米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 天天要聞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

  ——弘一法師《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弘一法師在《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中提到:「民國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凈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盪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弘一法師提倡人們過儉樸的生活,在法師看來,一個人無論是貧困還是富裕,都應該過儉樸的生活。尤其是富裕的人,最容易過奢華的生活,而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富裕之後依然過儉樸的生活,那麼這個人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弘一法師一出生便錦衣玉食,出家後,卻過着粗食淡茶的生活,戒絕一切除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生活品。在他看來,人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別人用勞動得來的,凝結着勞動者的汗水,所以,要倍加珍惜。

  有一年冬天,弘一法師在福建南安水雲洞小住。寺里的條件比較簡陋,床是用兩扇木板搭成的,侍者慧田很是過意不去。他卻很滿意地不停說著「很好很好」,並對慧田說:「我們出家人,用的東西都是施主施捨的,什麼東西都要節儉,都要愛惜。住的地方,只要有空氣,乾淨,就很好。用的東西只要可以用,不計較什麼精巧華麗。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是出家人的本色。」

  他有一件僧衣,補了224個補丁,都是他自己補的。僧衣青灰相間,襤褸不堪,是他剛出家時穿的,後來被他的朋友、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的校長經子淵先生留下作為紀念。一雙僧鞋,也穿了15年。他的學生劉質平在他五十壽辰時,細數他的蚊帳上的破洞,有的用布補,有的用紙糊,已經十分破舊,要給他換一頂新的。他堅辭不許,說是還很好,還可以用,不必換。

  葉青眼居士在《千江印月集》里回憶說,法師「入閩十餘年,生活四事,無非三衣過冬,兩餐度日,數椽蘭若,一隻粗椅而已。生平頗愛鮮花,往往翠柏一莖,紅花數蕊,裝置一小瓶中,供諸佛家,便覺生意彌滿,莊嚴無盡此外,即一枝火柴亦不輕用,何況其他」。

  曇昕法師在談到弘一法師時,曾回憶起一件事:

  1941年,上海的劉傳秋居士,聽說閩南鬧糧荒,深恐弘一法師道糧不足,不能完成《南山律叢》的編撰工作,於是特奉千元供養,托蓮舟法師由鼓浪嶼輾轉呈贈弘一法師。弘一法師慨然辭謝,說:

  「我自出家一向不受人施捨。就是至友及弟子供養的凈資,也全部作為印刷佛書之用,自己分毫不取。我從來不管錢,也不收錢,請仁者把原款璧還。」聽說上海交通已斷,款未能寄回,他沉吟有頃,說道:「既然如此,可將此款轉贈予開元寺。開元寺因為太平洋戰事,經濟來源告絕,發生了糧荒。請開元寺直接函復劉居士鳴謝。」他的至友夏丏尊居士以前贈他一架美國白金水晶眼鏡,因為很漂亮,他不戴,此次也轉送開元寺常住公開拍賣,得價五百餘元,用以購齋糧。

  還有一次,弘一法師要曇昕法師去囑咐洗菜的老婆婆,他對曇昕法師說:「麻煩你幫我告訴她,洗菜時多用些水將菜洗凈。不然菜中的沙粒洗不去,吃菜時沙粒塞進我的牙縫中是很辛苦的。不過她不必過度地浪費水,她可用一次的水將菜多洗兩回就成了。同時,洗完的水還可用來澆花,切不可浪費。」

  一次,弘一法師身子不大舒服,曇昕法師就提出要幫他洗衣服,但他一口拒絕了。曇昕法師勸他:「這是不要緊的,你的身子不大好,我幫你洗好了。不過我是洗得不大幹凈的。」他依舊拒絕曇昕法師的幫忙,但大師對曇昕法師說:「我們洗衣一定要洗得乾淨才行。用來洗衣的水可一連用四回。打一盆水先用來洗臉,洗過了臉水,還可用來洗衣。洗了衣可用來擦地,最後那盆水還可以用來澆花。因此,一盆水可有四個用途。我們出家人一定要樸實,不可隨意浪費。」

  我們如今的生活雖然好了,可是,像珍惜物品這樣的習慣到什麼時候都不過時。這樣做不是吝嗇。地球上的資源有限,如果我們這輩子把好東西都用光了,下一代可能就沒有了。比如說水,現代人洗衣服都用洗衣機,漂洗時清水都被排到下水道去了。其實,你可以用桶裝起來,這些水還可以用來沖廁所、擦地。

  一個人無論擁有多高的地位和多少金錢,都應該過儉樸的生活。決定一個人高尚還是鄙俗的不是擁有金錢的多少,而是一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儉樸生活並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過苦行僧的生活,弘一法師只是主張人們不要浪費,不要追求那些超出生活需要本身的奢華生活。

  一個不懂得珍惜的人本身就是一個不懂得幸福為何物的人。他們只能通過不斷的消費才能讓自己感到有所寄託,內心隨着物慾的橫流而越發空虛。所以,我們要學會惜福,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減少我們對慾望的需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地感知生活的幸福。

一米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 天天要聞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