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露天大佛:他為什麼氣魄非凡?

2021年10月01日18:47:02 佛學 1669

今天我們來看山西大同的雲岡露天大佛。

雖然這是一尊坐像,卻有13.7米高,差不多就是普通住房的四層樓那麼高。

這座佛院原本並不是露天的,後來由於外面的建築物坍塌才成了露天雕塑。

它是中國美術史上絕對不容錯過的經典作品。

人們為什麼要打造這麼巨大的佛像呢?

這個問題倒不難理解——縱觀世界歷史,我們知道,人們總是願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維護和強化自己的信仰。

關鍵是,怎麼造?最終要呈現出什麼樣子?


雲岡露天大佛:他為什麼氣魄非凡? - 天天要聞


? 宏大氣勢

我們就先來說說,它怎麼能夠造得這麼宏大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可以把它跟上一講的敦煌做個比較。

雲岡跟敦煌齊名,但是功能完全不同。

敦煌石窟

建在沙漠邊緣,漸漸發展成給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人祈禱、祭拜的「服務區」。

它是純民間的,也是地域性的,洞窟的規模比較小。

敦煌的壁畫是畫在牆上的。

雲岡石窟

建於北魏,代表皇家的博大氣勢。

雲岡的壁畫是浮雕——在石窟壁上直接雕出來的。

雲岡石窟,其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完全由帝王的力量開鑿的石窟。

皇家氣勢不光體現在大佛的尺寸上,雲岡石窟整體規模也非常驚人。

雲岡石窟主體部分的修建大約用了30年時間。

整個石窟是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主要的洞窟有53個;

佛像啊,菩薩像啊,供養人像等等大大小小的造像放在一起,差不多有5萬多。

主導修建石窟的是北魏的文成帝。

北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重要的王朝。北魏的首都建在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大同。

北魏尊崇佛教,魏文成帝繼位以後,更加重視佛法,於是他就請了一位高僧——曇曜和尚,在平城開鑿曇曜五窟,這五窟的中央都矗立了巨大的如來佛,用來象徵北魏的五位皇帝。

據說這個最大的露天大佛,就是根據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

佛、帝王、新的國家和文化,三者就在這尊大佛身上合一了。

? 理念的至高至美

這種大,不光是尺寸上的大,還是一種理念上的至高和至美。

見到他的時候,你會感受到博大的美、靜穆的美、慈祥的美。

大佛全身比例勻稱,造型簡潔,盤腿坐着。

我們在下面看的時候,覺得這石頭好像很鬆散,但是從胸部以上,基本上是花崗岩,石質非常堅硬,雕刻難度很高。

可正因為石質堅硬,所以直到1500年之後,我們再看雲岡露天大佛,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渾厚的雙肩、豐潤的面孔、豐滿的嘴唇、勁挺的鼻子。

咱們再來看看他臉部的細節。

從正面看過去,鼻樑的部分是一個筆直而寬闊的平面,乾乾淨淨,一點其他痕迹都沒有。

筆挺的鼻樑與鼻孔之間,形成一個幾乎90度的直角。這個角度非常合適、漂亮。

你接着看他的嘴,嘴唇薄薄的,嘴角深深地凹陷進豐滿的面頰,整個造型非常有力而不平淡。

大佛面部線條清晰勁拔,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過去,都是眉目清晰,稜角分明。


雲岡露天大佛:他為什麼氣魄非凡? - 天天要聞

雲岡大佛慈祥當中還帶有一絲絲嚴肅。這種肅穆怎麼能體現呢?

我們來看看他的眼睛。

據學者稱,遼代人,也就是契丹人,在修復這個石窟群時在他眼睛裏打了個大洞,放進了黑色的琉璃眼珠。

你可能要問,這種石雕放一個黑黑的琉璃眼珠,視覺上不會太刺激了嗎?

不會,因為這些雕塑本來是有色彩的,直到今天,仍然能在雕像的一些縫隙里看到各種顏色的痕迹。

你想像一下,當年的這尊四層樓高的大佛,有肉色的皮膚,五彩的身軀,背光有火焰,還有花草、飛天等各種金碧輝煌的裝飾。

無論是皇帝還是一個普通人,匍匐在他面前,看到的是什麼呢?

當然不該是一個沒有眼珠子的白眼,而是一雙和藹可親、慈祥肅穆的神的眼睛,在關切地望着渺小的自己,似乎在用眼神進行交流。

契丹人一定是想到應該讓這雙慈祥而肅穆的眼睛永不褪色,所以才打了一個直徑十幾厘米寬、深度二十多厘米的洞,做了琉璃眼珠嵌進去。

你可以想像,當年這座主佛該是多麼的雄渾大氣。人們站在這尊佛的面前,除了獻上雙膝向他跪拜,不會再有別的選擇。

? 文化交融

從美術史的角度看來,這種美固然有帝王的意志,有宗教的感召,但還有一點我們沒有討論。

這種美也是文化交融的結果。

這尊大佛有一個以遊客視角看不到、出版物上也不能顯示的特點:他長了兩撇漂亮的小八字鬍,從嘴上連到面頰上,非常可愛。只有從正面平視的角度,才能看到。

附上大佛近距離平視拍攝照片,你看看這兩撇小鬍子。


雲岡露天大佛:他為什麼氣魄非凡? - 天天要聞

這兩撇小鬍子在早期的印度佛教當中經常出現,可是在中國的後期佛教雕塑當中慢慢消失了,這也反映了佛教中國化的過程。

這樣的變化有點像什麼呢?

有點像肯德基到了中國之後,也開始賣大米粥、小鹹菜、油條、豆漿,變成了中國式的肯德基。

佛教中國化、世俗化之後,走向了秀骨清像的審美追求。

秀骨清像,咱們上節課說過了,就是秀麗而修長的形象。

在美術史當中,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從梵式到漢式的轉變,意思是從印度的造型,轉向中國的造型。

這個轉變大概在公元四世紀開始出現,從北周時期的敦煌洞窟中可以初見端倪,最後形成漢化,標誌性的作品是唐代洛陽奉先寺的大佛。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


雲岡露天大佛:他為什麼氣魄非凡? - 天天要聞

這中間過了幾百年。

唐以後,你看佛像,完全是中國的形象,很少有印度文化的痕迹。

這時佛教已經成了中國的佛教,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那麼雲岡大佛第二十窟這個露天大佛,是不是中國化了的佛教形象呢?

還不是。它還處在從梵式到漢式的過渡階段中,還保留了很多印度文化的痕迹。

另外,北魏在搬到洛陽之後,也改變了文化取向,穿漢服,用漢字,也經歷了一個漢化的過程。

可以說是從番到漢。

所以,雲岡大佛是番漢之間的一個重要文化成就,

標誌的不僅僅是佛教在中國的生根,而且是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當中一個輝煌的點。

這兩撇不太明顯的小鬍子,或許還只算是一個隱秘的線索。

你再看看雲岡大佛身上披的袈裟,就更明顯了。

首先,他的披法很有講究。

雖然披在雙肩之上,但是右肩袒露得要多。

這種衣服制式,是沿襲了印度佛教傳統。

袈裟是古印度話,意思是「看不出顏色」,因為標準的袈裟也叫百家衣,就是化緣乞討來的布條拼成的衣服。

其次,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衣紋的風格和表現手法。

衣服上有細密的紋路,衣服貼着身體,隱隱展現出身體的形狀。

這種表現手法,其實是從遙遠的古希臘間接傳來的。

這一點非常有意思,也非常重要,值得我們花更多時間來詳細了解。

今天,我們先記住這個知識點,下一講在詳細了解這種雕塑風格的淵源。

現在你知道了,雲岡大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氣派呢?

它不光尺寸巨大,更是帝王氣勢以及一個新王朝文化力量的體現。

它還讓我們看到,文化的交融是一個廣闊而深遠的過程。

中華文化之所以偉大、繁盛,不是因為它有憑空創造的能力,而是因為它有極強的包容性,可以用外來之物充實自身。

這座雲岡大佛,就是多元文化的結晶,是中外交流、番漢交流的見證。

好,雲岡大佛就介紹到這裡。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