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所說的「壞色」是什麼?不同顏色的僧服有什麼門道?

2021年09月11日21:09:06 佛學 1311

僧服作為出家人的標識之一,唐代高僧義凈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云:「凡是衣服之儀,斯乃出家綱要」,一語道出法衣的重要性。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僧服也在逐漸變遷。

佛陀曾對僧衣的縫製、數量都有嚴格的規定。在顏色上規定,要用「壞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佛陀教導比丘們從樹根、樹皮、樹汁和花提煉染料,破壞衣色的整齊,以此免除對衣服的貪著。佛在世時,指出了如黃、赤、青、黑、白五大色不許着用。


佛門中所說的「壞色」是什麼?不同顏色的僧服有什麼門道? - 天天要聞


三衣的起源


佛陀時代的印度,由於天氣較為炎熱,再加上當時風俗習慣的影響,出家人的衣服十分簡單,佛在成道以後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沒有制訂戒律的條文,只有一些原則性的規範,所以也談不上衣的制度與規定。除了披着的方法及其式樣,跟俗人和外道不同以外,並沒有限制比丘應該有多少件衣服。


後來,在一年的冬季里,佛與弟子們在人間遊行乞化,佛陀看見弟子們得到很多布料,有的戴在頭上,有的掛在肩上,有的纏在腰際,看起來既失威儀,而且十分累贅,於是佛陀便計劃衣的限制了。


那時,正是印度的隆冬,當天晚上佛陀親自試驗:初夜披一件就夠了;中夜覺得冷,於是加上一件;後夜時,還覺得冷,於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夠禦寒了。因此,佛陀制定比丘不得超過三衣,這就是所謂「三衣」的來源。


佛門中所說的「壞色」是什麼?不同顏色的僧服有什麼門道? - 天天要聞

由內而外第一衣安陀會,第二衣郁多羅,第三衣僧伽梨。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比丘應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細長條橫縫合成,由其所切之條數而分種種。 袈裟是一種顏色,如唐慧苑《音義》(上)說∶「袈裟,此雲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玄應《音義》(卷一五)也說∶「袈裟,此雲不正色」。佛制僧衣,不得用印度俗人的白色,又不得用純青純黃等正色,稱為袈裟,所以說「染色」、「不正色」。僧衣的演變

到佛教傳入中國,成為為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由於氣候上中國異於印度,裏面不穿衣服無法抵禦寒冷,漢傳佛教的僧衣,在印度三衣上,裏面多了禦寒的小褂,顏色上,佛陀上衣近乎黃綠色,裙子近乎紅褐色,佛教部派提倡用紅、黃色。


可受到漢地各朝代君王穿黃、大臣着紅限制,漢傳佛教的僧人只能放棄使用這兩種顏色。形制上,袒露肩膀漢人也不能接受。


因此,僧衣在中國漢地逐漸被本土化,特點是:一方面遵從戒律的規定,參照印度傳來的僧衣式樣;另一方面,又兼顧漢地氣候、地理環境、民族風俗等;還要考慮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約與干涉等因素。


僧衣從顏色到形制都有所改變。


佛門中所說的「壞色」是什麼?不同顏色的僧服有什麼門道? - 天天要聞


三國時期以緇色為主


隨着,佛教的融入,僧衣在顏色上也逐漸體現了漢地的特色。東漢《牟子理惑論》中記載:「今沙門被赤布,日一食……」,可見當時的僧服是赤色的。到了三國時期,僧衣顏色趨向於緇色,即黑色之中帶有一點紅色。「緇衣」與「白衣」是僧俗的對稱,三國時,由於天下荒亂,人民困苦,多穿白衣,而僧人多穿緇衣,所以緇衣逐漸成為僧人的指稱。

唐宋時期以紫袈裟為最尊貴


唐朝,為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中國統治者常表示褒獎,將袈裟賜予高僧。賜紫從唐武則天開始的,而所賜袈裟的顏色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僧衣的顏色發展。唐宋時代,三品以上的官員的公服為紫色,五品以上則為緋色。所以有賜紫、賜緋一說,袈裟的顏色與官員的等級顏色相對應。皇帝將袈裟賜給高僧大德,從而紫色也進入了僧服的顏色系列中。

明洪武年間僧服色制明確


唐宋以後,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完善的僧侶服色制已制定完成。當時佛教分禪、講、教三類。禪,即禪宗。講,即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即從事喪儀、法事儀式。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

清代以後黃色僧衣沿用至今


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佛門中所說的「壞色」是什麼?不同顏色的僧服有什麼門道? - 天天要聞


當代佛門穿衣經


僧侶的常服顏色,大多為五種顏色:褐、黃、黑、灰、黃綠色。各地各部派深淺不一,沒有具體一定的規制。形制上,「海青」或稱「大袍」是主要服裝之一。


現今「海青」仍被佛門七眾在禮佛和比較正規的場合用作外衣。


出家二眾在禮佛、誦經、正式集會時穿着,將三衣之一種披在大袍之外。其餘五眾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


僧衣的海青顏色有二:

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

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


另外,現在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老撾、印度、尼泊爾諸國的僧服都是黃色,僅有深淺的不同。緬甸佛教徒特別忌穿黑衣,因為在緬甸古代曾有一種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後來嚴行禁絕。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