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拍攝於1908年的四川都江堰的老照片,照片的拍攝者是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柏石曼。1906年8月,柏石曼成為德國駐北京公使館官方科學顧問,他耗時三年,走遍晚清的十二個行省,行程數萬里,拍攝了大量的古建築與景觀,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組老照片就是1908年柏石曼來到四川都江堰時拍攝的。
都江堰,別稱灌縣,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古城,被譽為「天府之源」。都江堰始建於蜀漢,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因為柏石曼當時到達的都江堰還是灌縣,所以我們在下文中統一稱之為灌縣。
1909年的灌縣玉壘關附近的景色,照片中的這條滾滾大江就是岷江。玉壘關又名「其盤關」,它是古代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餘年來古堰旁的一處勝景,被稱為「川西鎖鑰」。玉壘關關門上的聯語十分精妙:「玉壘峙雄關,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遠派,水光清繞岸東西」。
1909年的灌縣,遠眺岷江上的安瀾索橋。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何公何母橋」,安瀾索橋飛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1803) 重建。
1909年的灌縣,站在玉磊關上,遠眺岷江下游的都江堰風光,下方的魚嘴分水堤見證了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的聰明才智。魚嘴分水堤,是指形狀如魚嘴的分水堤,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1909年的灌縣,二王廟內的一處庭院,這是大殿前的戲樓,當地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二十六兩日,百姓齊集二王廟,以唱川劇來歌頌李冰,並形成了當地的民間廟會。
1909年的灌縣,二王廟內大殿,在這個大殿里,百年前供奉的是二郎神,殿前有兩座石獅子,門匾上寫着:「山明水秀」。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他和兒子李二郎一同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徹底根治了洪水大患,李二郎被後人神化為「二郎神」建廟祭祀。
1909年的灌縣,二王廟大殿旁的銅犬雕像,這個銅犬就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哮天犬是古代神話里二郎神身邊的神獸,輔助他狩獵衝鋒,斬妖除魔。
1909年的灌縣二王廟,聖母元君殿內的庭院,雅緻精妙的廊亭,錯落有致,中間的椅靠上,隱約可以看到一個人正坐在上面休憩。
1909年的灌縣城裡,五個年輕的城勇的合影。那時的城勇是守護城市安全的兵士,他們通常由當地衙門出資組織,挑選百姓中身強力壯的男子,食朝廷衙門俸祿,守當地一方平安,故稱之為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