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放置在校園餐廳的對比圖。
兩幅同一視角的照片,見證一座「森林大學」的成長史。10月5日,在華中科技大學綠園餐廳,並排掛着的兩幅老照片引起了前來參加校慶的校友們的注意。相隔52年的這兩幅照片都是從喻家山頂俯瞰整個華中科技大學,樓房依舊,林木迥然,一張小苗初栽,一張綠樹成蔭,形成鮮明對比,訴說著華科大70年辦學史,既樹木,也樹人。
建校初期的喻家山。
可以看到,攝於1963年的黑白照片里,主教學樓挺拔巍峨,全貌可見,樓前栽種下的樹苗排列成行,枝葉未長而顯稀疏;攝於2015年的彩色照片里,秋意正濃,層林盡染,樓前的樹木已成林,教學樓完全掩映在枝繁葉茂之中。
學生們分組挖樹洞。(1955年)校史資料
從荒山土坡到如今綠化率超過72%,華科大原園林科鄂科長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森林大學」背後是一群「愛樹如命的人」。
師生綠化校園。
據校史記載,20世紀50年代初,華中工學院新成立,校園裡只有一片石頭山和幾眼池塘,很難找到一株三米高的樹。「沒有樹多難看呀!」在時任院長朱九思的倡導下,學校從有限的經費中摳出錢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種樹行動。
1956年,時任學校黨委書記、副院長朱九思在植樹典禮上講話,照片背景為當時的喻家山。
今年已83歲的鄂科長記得,那時每年過完年,朱九思就把他的辦公室搬到園林科,盯着園林科制訂出今年的植樹規劃和數量,挖坑、育苗、種樹、捉蟲,每一件事他都要親自過問,不準打馬虎眼。在朱九思的親自帶領下,華科大師生在建校的最初兩年,就植栽了100多萬株樹木。日積月累,他們不僅造就了校園裡的行道樹筆直成行,四季的繁花似錦,還造就了一座蔥蘢疊翠的喻家山。
師生在校園林蔭道上悠閑地散步。(1963年)校史資料
老校(院)長朱九思晚年曾總結自己一生干成了「兩件半事情」,「半件事」便是植樹造林。而朱老完成「一半」的事,在華科大代代相傳,努力把它變成圓滿的「一件事」。每一屆華科大學生都記得在校時的一門「必修課」:到園林科學種樹,到校園裡親手種樹養樹。這是一門勞動實踐的公共必修課,拔草、植樹、修枝,每個華科大學生用實實在在的學分來傳承種樹、愛樹的傳統。
華中科技大學一角。
20世紀90年代,滿校的懸鈴木完全成熟,開始結果掉毛,一到春天,滿校風絮迷人眼,有人建議能否砍倒懸鈴木,另換行道樹,看着亭亭如蓋、為師生們擋風遮陰的懸鈴木,時任校長的楊叔子堅決不同意,「懸鈴木是有些小毛病,因此許多人主張砍掉她們。但我們還是堅持『教育』為主,用嫁接的辦法幫她們改掉了缺點。」1997年,沒有專項經費,校領導親自登門到各院系幾千幾萬地「化緣」,籌措到一筆錢,對住宿區的1700餘棵懸鈴木進行了無毛嫁接,詬病少了,所有的懸鈴木保住了。如今幾十年又過去了,高大壯碩的懸鈴木依然安靜地守護着華科人,成為華科大校園亮麗的風景。
如今的華中科技大學,已被綠色覆蓋。
林子大了,鳥兒也多了。據有十多年觀鳥歷史的華科大教授何嶺松統計,從2014年到現在,他個人觀察和記錄到的校園鳥種數已達205種,約佔武漢市有記錄鳥總數的50%,其中不乏罕見的、珍稀的鳥類。
前輩們對「森林式大學」的憧憬,已然成為現實。
(長江日報記者陳曉彤 周劼 通訊員高翔)
【編輯:丁翾】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