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載,黃河過金城關後,逐漸拓寬,至其東部已可達兩三公里。河面擴寬,水流減慢,下游處起堆積泥沙,久成灘地。寬闊的河面則被逐漸形成的灘地分成了大大小小的數條分支,這些灘地,便是雁灘最初的形貌。
明代前,灘地邊河水環繞,蘆葦水草鬱郁芊芊,屬大雁棲息集散之地,故名「雁灘」。長年累月,灘地逐漸變成大塊的土地,至明末,人們開始將這些灘地開墾為田地,在此定居,於是便有了鄉村與煙火。
隨着時間的推移與人類的繁衍生息,灘地形成了大小不等,由河水分隔開來的十八塊,根據灘地大小、居住人口的姓氏及所在方位,取名為「灘尖子」「張蘇灘」「傅家灘」「均家灘」「宋家灘」「大雁灘」「駱駝灘」等等。
解放前期,黃河主河道在灘尖子處分為南北兩路,北河沿鹽場堡向東北方向奔去,南河則流向段家灘。剩餘的中部灘地又分成數條小流,而其中較大的兩條被稱為「中河」與「沙窪河」。灘上田地水車灌溉,水量充足時則無憂。若逢乾旱、水位下降,灌溉所需用水的來源便斷了,農民的收成則被掐斷。抑或是連日大雨、水位暴漲,灘上便洪水橫溢,泛濫成災,不僅田地被淹,連房屋也會湮沒於昔日之源泉。居住在雁灘上的農民收成雖漂浮不定,但畢竟沿着河邊,諸事也較為方便,故雁灘這一片地方也一直延續了下來。
20世紀90年代,南河道全線開始疏通河道,將河道內的淤泥與垃圾全部清除,並將河道規劃改線,斷流的黃河水終於重新進入了河道,原有的污水得到了河水的沖刷稀釋,有所改觀。但這一次的河道清理只是從河道內部進行,雖清除了原有的污物,河道沿線的工廠、作坊依舊存在,因為河水的流通可以帶走污水,這些工廠的廢水甚至相比原來死水時候排放的更為放肆。不久,河水由清重新回到了渾濁的模樣,氣味依舊難以入鼻,污濁不堪。本以為的治理能讓南河道重拾清凈怡然,未曾想社會發展的步伐,落下了這條孤零零的小河道。
2005年,南河道治理正式展開,沿線排污的小工廠、小作坊幾乎全部關停,附近的村落及土地的征地拆遷促成了南河道兩邊的臨河遊覽道的修建,並徹底的清除了河道內的淤泥與雜物,重新修砌了河道,河道兩側貫通了道路,在整條南河道上建立的橋樑多達十八座,隨即逐漸對河道兩邊進行綠化。耗時一年,南河道全線重新通水,淡黃的黃河水久違之後終於重現河道。隨後的二期治理也迅速展開,將原有的地下排污管道全部截流,併入統一的排污管道,從此與南河道再無交匯。
南河道成為雁灘東部的一條特有的風情線,自水車園開始,沿線經過體育公園,傢具市場,一直延伸至東頭雁兒灣,又重新與黃河交匯。
文:馬國喜
圖:煥光
拍攝時間: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