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在旅行時很少拍當地人,雖然看到很多前輩在旅行時拍攝形形色色的當地人,卻始終不敢觸碰這個領域。
有時,看到一些人文氣息很濃,或是當地居民生活狀態的照片,也很眼饞。很好奇人家是如何與當地人溝通,以及如何拍到那樣自然、生動的表情。
因為對於旅行攝影來說,其實有人情味兒的照片才能活起來,這是與拍攝建築風景截然不同的感受。
於是,我開始嘗試用長焦鏡頭進行「偷拍」,也就是站在街頭漫無目的地街拍路人,只是找不到任何思路。
但這個過程會讓我偶然拍到一些有趣的場景,例如、情侶親熱、一家人嬉笑、討價還價、偶然跌倒或奇裝異服的怪人等。
之後,我開始努力讓自己與當地人走近,鼓足勇氣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與對方進行溝通、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拍攝。
例如,在與小販買賣時、街邊問路時、誇讚對方美麗,逗逗小朋友,或者直接主動與對方打招呼笑臉相迎等,這樣往往會拍到對方善意的笑臉,或者是一些故意誇張的表情。
在反覆地嘗試之後,自己的膽量也大了起來,從起初的羞澀、被動變得主動起來,從此才發現,拍到他們的臉其實並不難。當然,如果發現對方反感和排斥,還是趕快放下相機,尊重對方為先。
這樣的旅遊人物照片多了以後,我開始覺得過於單調,只是從這些人的相貌特徵中來了解當地。後來,我又開始嘗試將當地人與其所處的環境放到一起來拍攝,而且最好是行為過程中的記錄。
這樣的拍攝自由度更大,因為人物在畫面中的比重可大可小,而且不局限於正面,側面甚至背面都可以,只要把人物放在畫面中,抓拍對方的行為瞬間,這樣的照片紀實性更強。
例如,來到天安門旅遊,以紅色城樓為背景,拍攝正在站崗執勤的軍人,就是一個很簡單、很通俗的例子。既有特徵性人物,又有當地的環境背景。
當然,在實際旅行中,這樣的照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時候也需要攝影師具備預見性,並適時進行蹲守。
例如,在發現一處代表性景緻後,找好角度和構圖,並調節好相應的快門和光圈,就等當地人經過時按下快門即可。
這樣帶有預見和準備地拍攝,雖然準備充分,但也會遇到各種突發情況,有時經過的人走得過快,或者經過時的舉止姿態並不如意等,這樣就需要反覆嘗試進行抓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