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配圖僅為說明性圖例,並無從影像角度批判好壞的意思*
這個互聯網,被「出片」拿捏。
千禧年一個回頭浪,席捲大街小巷,一時之間你我皆亞逼,上一批的純欲美式白開水被扔進歷史的大垃圾堆,不做亞逼辣妹,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拍的照「很出片」。

被大家反覆提到的CCD,成為了最新的出片神器。

並膝扶腿歪頭比耶,構成了這一屆亞文化辣妹的基礎印象。

放錯了,是這個👇

辣妹拍照姿勢就那麼幾板斧相互組合,大家都卯足了勁往妝發衣服上倒騰,照片卻總是差點兒東西。

像,但是沒有完全像
直到從箱底翻出壓了十餘年的卡片機,猶如打通任督二脈最後一厘米,念頭通達了,拍片有勁兒了,隨手直出就是正宗的千禧味兒。

千禧味兒是什麼味兒,直接翻當年的時尚雜誌是最方便的。

除了這種色彩濃郁的感覺以外,千禧鏡頭下閃閃發光的感覺也讓人迷戀。

這些照片可能根本就不是家用機拍出來的,就算是拿CCD拍出來的,那也只可能是這種CCD↓

2002年的尼康D100,擁有在當時頂級的600萬像素
現在一般語境下的CCD,以及後文提到的CCD,特指2000年前後推出的小底(底,指成像感光元件)CCD(Charge-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元件)家用數碼卡片機。

"人像優秀"是這種CCD最大的標籤。傳說這台小小的上古遺物可以拍出純凈無瑕的人像,一步到位,免去了繁瑣的修圖步驟。

小紅書@小董Xjungd
「直出」是很誘人的一個標籤,能夠直出,代表着至少佔了以下一個優點:會拍,長得好看,設備刁鑽。

小紅書@小曾宇宙
已經沒有人會嘲笑開閃光燈的就是新銳攝影了,開硬閃成為了美女的標配,開了閃光燈的CCD相機是最好用的磨皮工具,拍出來面部結構之平整(之丟失),只有上世紀日本視覺系樂隊的海報可以媲美。

極度風格化也是一種選擇
至於畫質問題,無人在意,糊就糊吧,糊點兒味道更足。
還沒擁有CCD相機,彷彿成為了不入流的標誌,所以到底是誰,讓沉寂十年的電子小垃圾重回二手市場的熱賣第一線?

我們是曾經見過CCD這玩意兒的👇,當年,這些還都叫卡片機。

在以前,不管用的是CCD還是CMOS的圖像傳感器,卡片機是它們通用的稱呼
它們的廣告刊登在《讀者》或者《意林》上面的大彩頁,和彩屏按鍵手機以及現在看來無比笨重的磚頭筆記本電腦一起,成為了我對CCD卡片機的第一印象。

當時的廣告很愛用「真彩」一詞,指拍攝出來的色彩真實,是當時對相機最好的讚美,現在反而沒有人是因為CCD色彩真實而去購買CCD——還原色彩有什麼意思,手機做不到嗎?要的就是偏差,要的就是顯色不準各有風味,要的就是噪點細膩動人。
這和當年膠片機突然火起來,好像是一個套路。

膠片機尚且有些選膠捲裝膠捲的門檻,卡片機則沒有這個煩惱——它一開始就是作為普及式的家庭相機出現,主打快速好上手,還不用承受膠捲機越來越貴的耗材壓榨。

同店同卷,幾乎同保質期,四年過去超級翻倍
茅台都沒有這個年化率
現在普通膠捲已經炒到近三位數,而僅僅三四年前它們還是二三十齣頭,柯達金卷二十年前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用耗材,現在被吹得天上有地下無,眼看着市場快要固化,已無加價空間,一批相機販子們忽然發現,CCD大有可為呀。

ebay上功能完整的美品價格也不及國內高
很多技術系博主苦心孤詣給大家傳授相機知識,淺顯如「底大一級壓死人啊零點幾英寸的傳感器怎麼跟一英寸的比」,深入如解構為什麼CCD打不過CMOS大範圍退出民用機市場。
溫柔點的,會給大家講解用哪款app的哪一個濾鏡能大概替代某款CCD小卡片的視覺效果,暴躁點的直接開口「你了個要是這卡片機那麼好輪得到你在這裡撿半天漏真的是腦子有」

bilibili@嘴替張牧之 @蝸牛攝影器材
說卡片機純屬電子垃圾的有,說卡片機被炒到千把塊不值當的也有,總之大家都搞不懂為什麼這玩意兒能炒起來。
你笑ta不懂技術,ta笑你不懂市場。
在油管上搜索,介紹CCD之復古美好的基本都是中文區視頻,為數不多的英文視頻中,徠卡也只要十刀。

價差一出現,左手是百元以下價格收回來的卡片機,右手是炒到四五百的市場價,利潤率使人昏頭漲腦。於是有人開始用行車記錄儀冒充CCD相機,反正都長卡片那樣,傻傻分不清。

李鬼李逵之對比,還是比較明顯的
倒買倒賣的熱情殃及池魚,真的有被這幅「便宜輕便好用不虧附帶文化內涵」的圖景炫花了眼的人,學生黨紛紛發問「有沒有記錄生活便宜好用的CCD推薦」,剩下一地良心快門工,一遍又一遍地解析,這裡有ABCD四個替代選項,真的用不着買CCD卡片機,行行好,不要給這個坑貨市場再添一把火了。

雖然已經地雷滿布,但還是有人持續不斷地趟,試圖成為市場上最後一個慧眼撿漏的人,不能說是天真,只能說是有點賭徒衝動在身上。
其實CCD的火和技術就沒有什麼關係,在用戶這裡,擁有一台CCD相機就是「有內味兒」最便捷的方法。

可能,此CCD非彼CCD,有人只想要造型復古承載千禧年設計美學的卡片機,有人賣的是二三十元的電子小垃圾,只是大家都共用同一代稱,誤以為都是友軍,被割個底掉。

看看這設計,誰看了不迷糊
要美,但並不是技術上的美,而是像,是有內味兒,最像千禧的莫過於直接拿千禧年的設備出片,所以「好不好」跟技術毫無關係,只要是CCD拍的,就一定會有內味兒。
這種味兒,這種美,不是坐在電腦前拉參數套曲線,力圖還原的美——這固然是一種攻克了什麼的身心愉悅,但是正如前幾年用膠片的大多數人也沒有想過膠片的寬容度之美,沒有一來就想着去欣賞膠片在弱光條件下對於暗部極致的表現力,而只覺得,拍出來顏色真好看,人也挺好看的。

小紅書@瓢素
更多人迷戀的是拍攝之後直接在顯示屏上的表現,偏色+偏色,百萬級的像素加上480p的屏幕顯示效果,氛圍感直接拉滿,再拿手機一拍屏幕就齊活了。

這個時候CCD拍成怎麼樣已經沒有所謂了。此刻的CCD,是一種精神,一種心境,一種氛圍。

氛圍感成就了CCD,那麼是什麼成就了氛圍感?是什麼讓大家為氛圍感美人買單?
大概是因為大家都卷不動了。不僅是被拍的人卷不動了,拍攝的工具也卷不動了,參數怎麼往上堆也打動不了大眾市場,實在是沒有辦法拍得更清晰更自然更原生了。
之前和純欲風登場的還有一個詞,"媽生感",媽生好皮,媽生瞳色,媽生濃密發縫,一切對應超清的鏡頭和巨大的屏幕,把焦距拉長,懟到臉上,看看這粉底,是不是絕絕子。

媽也很忙
累了,實在是累了,受夠了這個要美到出眾還要天然去修飾的世界,受夠了這個4K起步的世界,受夠了輕飄飄一句"真美女不需要氛圍感",既然這麼愛卷,還不如往回卷,就要閃光燈,就要低保真大噪點,回到那個只要色彩燦爛和老子高興就能成為漂亮辣妹的年代。

但這也只是一瞬,千禧的氛圍感馬上就作為一種附件被加碼在了所有之前的"美"的條件後面,成為了千禧lo-fi純欲白開水氛圍感媽生好皮港風美女,成為了"既要又要"的"又",成為了只要用CCD拍照就能加上的一枚美的砝碼,大家頂着可能還不甚理解的世紀初美學,在出片的八角籠里相互傾軋。
這樣的CCD更像是一件配飾,變成和往脖子上掛電子煙差不多的行為,抽不抽都要整一根,那配飾要怎麼標價,可就不好說了。

小紅書@百萬遍交差點
不得不說這相機拍得是真的很美
下一件被無端炒起來的配飾會是什麼呢?會是院辦以前關注過的翻蓋機嗎?

看這水鑽這大鏈子誰不心動
會是被當成髮夾的ipod shuffle嗎?

會是還沒涼透就被莫名懷念的有線耳機嗎?

還是……?
此時,院辦小龍發來了第一線密報。

任市場風雲變幻,我凝視起角落那又大又能裝的尿素袋
點擊查看過氣電子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