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文 肖奕叄/攝
大自然是天然藝術家。最近,它在嘉紹大橋靠近海寧附近的錢塘江入海口,創作了一幅寫意「水墨畫卷」。一棵棵參天大樹,枝杈分明,長在灘涂之上;蜿蜒縹緲的紋理,如同木星表面,彷彿來了一場星際穿越。
為什麼入海口會出現這樣的景象?這背後其實是一堂地理課。
1】玩了十多年攝影的他,偶然間拍到這一幕
拍攝到這幅景象的,是資深拍友肖奕叄。
9月12日上午11點左右,他趕到嘉紹大橋靠近海寧附近,原本是想拍錢江潮的。等潮水的過程中,無意間遇到了眼前絕美的這一幕。

「那時候風浪很小,海面幾乎是靜止的,海灘上就有了這一幕。面積不是很大,就是看着比較壯觀,像木星表面一樣。」肖奕叄玩攝影已經有十年左右,平時會拍一些城市周邊的風光,對一些自然現象也有所了解。
他知道,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潮汐樹」,「通常退潮的時候會出現,之前有攝友在杭州灣附近就拍到過。」
沒想到這次,肖奕叄自己也遇到了,就動用無人機拍攝。「看起來有點像木星表面的紋理,就像星際穿越一樣。」
在肖奕叄的鏡頭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當然,這些「潮汐樹」並不是直立的,而是「躺平」在灘涂之上,所以並不是真正的參天大樹,而是刻畫在灘涂上的泥沙之畫。

2】這是潮汐的傑作,含泥量較高的海域會出現
什麼是「潮汐樹」?肖奕叄拍到的,真的是「潮汐樹」嗎?為此,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請教了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的相關專家。
專家介紹,「潮汐樹」並不是某種植物,而是潮間帶地貌中的一種奇特現象。潮間帶地貌是指平均低潮線以上到平均高潮位線之間的部分,而「潮汐樹」是其中潮灘(淤泥灘)里的特有現象。
一般形成「潮汐樹」,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內因,即「潮汐樹」所在潮灘的質地鬆軟易被侵蝕,一般泥沙含量較高;二是外因,即要有外在的水力作用,「潮汐樹」一般伴隨潮汐作用「生長」,漲潮落潮時帶來和沖走泥沙,日復一日沖刷出來的潮溝會越來越深、越來越長,形成「潮汐樹」的主幹,向內陸不斷延伸。同時,在側蝕和溯源侵蝕的作用下,「潮汐樹」逐漸枝繁葉茂,形成了一棵棵「參天大樹」。
也就是說,「潮汐樹」的形成,是海水受潮汐影響,在上漲、回落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沉積地貌,也是一種自然現象。有時候海水衝擊上岸時,會帶來海藻,長在「樹枝」上,看起來就像「樹葉」。「比較有觀賞性,而且受潮汐沖刷,形成的『畫面』也是動態變化的,今天拍到跟明天看到的可能也有差別。」
據介紹,「潮汐樹」在遼寧等濱海之地出現較多,而浙江沿海相對少見。「這次拍到的畫面里,灰色的其實是淤泥,『潮汐樹』形成也跟含泥量有關。」
專家說,浙江近海養殖比較多,存在一定的人類干預,而且「含泥量」比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潮汐樹」的形成。

新聞+:那些關於「潮汐樹」的事
「潮汐樹」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搜索發現,早在今年5月24日,《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曾發佈一則微博。他表示,2020年2月曾發表過潮間帶上的「潮汐樹」,第一次把這種景觀從大地上剝離,命名為「潮汐樹」。

今年3月份,央視總台報道黃河入海口的「潮汐樹林」「鳥島」奇觀。奇特的潮汐之力,形成了黃河入海口奇特、如畫一般的「潮汐樹」。
在潮汐之力的頂托下,藍色的海水沿着潮汐溝,深入到黃色的泥沙中間,在周圍黃色調的映襯下,就像一條蜿蜒伸向遠方的小路;小路旁,是一棵棵「潮汐樹」形成的行道樹,近大遠小,進而構成「潮汐樹林」;在黃色的主基調下,泥沙的顏色不完全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線條和形狀,就像在宣紙上渲染出了遠山的輪廓。小路、樹林、遠山以及漫天的黃沙,構成了靜謐的山水畫。

今年5月份,《地理·中國》則報道了「神奇的潮汐樹」。在江蘇鹽城附近,灘涂上經常出現一些奇特的圖案和現象。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齊德利在欄目中介紹,只要是近海有潮汐的地方,幾乎都能形成潮溝,尤其在淤泥灘上,形成的形態更為多樣。潮溝兩邊都有淤泥,淤泥下面則是粉沙,比較鬆軟,潮汐對它雕刻,輕輕一「畫」就畫出了「潮汐樹」。
值得一提的是,有高考地理小專題還曾以「潮汐樹」為題,讓學生簡述「潮汐樹」的形成過程。所以,這堂地理課的知識點,你掌握了嗎?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