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2022年07月14日22:42:10 美女 1857

原創 禮尚風物 2022-07-14 19:00 發表於陝西

—— 攝影家張韜先生訪談錄(下)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禮尚風物:您當年在華縣的照相館是哪一年開始籌辦的?

張韜:在華縣籌辦照相館是1979年。1975年「運動」還沒有結束,但是鄧小平已經出來主持國務院工作了,他當時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生產建設,主抓經濟,並提出搞社隊企業。就是大隊和公社這兩級主管單位可以適當開發,搞一些市場經營。我以大隊的名義開始搞起了照相的副業,就算是社隊企業吧。1976年4月鄧小平不再擔任副總理,但社隊企業並沒有撤消。1978年改革開放後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成立鄉鎮企業局。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吟山河,書錦繡 | 華縣雪後的田園

在這之前我在大荔拍照的時候,當地派出所來人說,群眾反映你們搞資本主義,我說不對吧,國家倡導搞社隊企業,這是我們大隊里的流動照相館,為群眾服務呢,這能有啥錯?我的證明也給他看了,人家說,要給我們公社打電話落實呢,最後還真的打了電話,打完後態度180度大變。最後那人略帶笑意地說,小夥子,我給你一個建議,以後出門人家查你,得把態度放好一點。我也笑着說,我這人向來態度很好,不過,你們這些人檢查時總是立眉瞪眼的,好像是抓罪犯來了,這可能是你們的一種職業病,而你們並不覺得。我還說,我經常到大荔來,幫你們大荔搞了好幾個階級教育展覽館,這都是我跟大荔的張天德老師一起搞的。他說,原來就聽說河南邊(指渭河之南)有個小伙兒,會畫畫、會照相,是天德的朋友,原來是你?兩人哈哈一笑,啥事都化解了。

1979年,華縣華州公社大街大隊邀請我給他們大隊辦個照相館。那幾年的社隊企業方興未艾,這也算華州公社大街大隊有了集體企業。一兩年後,到了1980年前後,政策允許私人經商、開辦企業,我就開始自己干。當時一弄起來就很紅火,把縣城的國營照相館生意擠壓得很厲害,國營照相館就由兩個壓成了一個,最後乾脆一個都沒了。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夢幻和現實正在遙遠的地方相互融合 | 七十年代張韜在華山寫生

禮尚風物:您在華縣第一次看到的皮影演出是哪一年?聊一下您與皮影藝人們的交集,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去記錄他們的演出與生活?

張韜:1976年春,縣上要搞 「延安文藝座談會」紀念活動,文化館給各公社發通知,要辦文藝培訓班,美術、書法、文學、戲劇等人材由各級層推薦參加,那時候縣裡攝影人材很少,沒有攝影班,我是以美術特長的身份由公社推薦去的。培訓期間有文藝演出,一位皮影戲藝人在大戲台上坐着個老闆凳,閉着眼睛自彈自唱了一段碗碗腔樣板戲。那腔調是我平生第一次聽到,特別震撼!比我自小聽慣了的秦腔有味道,有情感、具有人類本源文化的特性,極大的調動了我的好奇心。戲完後,我問文化館的老師,那天閉着眼睛唱戲的人是誰?他說,那是「禿子娃」(註:潘京樂的小名),是咱們華縣有名的皮影戲藝人,他在班子里的角色是「前聲」。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所謂世間,不就是你嗎?| 華縣著名皮影藝人潘京樂

學習班結束的最後一晚,我再次看到了禿子娃演唱的皮影戲,在其他樂器的伴奏下,那個唱腔一出來讓人就產生一種劃破時空,猶如天籟之音的感覺,那種美感與享受簡直是純自然的。從那時起,我就迷上了華縣皮影戲、碗碗腔,以及潘京樂、郝炳歷(忙娃)等皮影戲藝人,聽到哪兒有戲就去看。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原諒走過的那些曲折 | 演出前就地取材搭建戲台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 | 皮影戲演出後台「五人忙」

1987年中央美院組織的「黃河流域民間美術考察團」,他們繞過潼關華陰,直接到了華縣,之前他們給我拍了電報,要我陪同他們去考察。縣上聽我彙報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次宣傳華縣的大好機會,然後我撂下照相館就跟他們去考察了。我們白天下鄉,晚上在文化館搞講座、交流、訪談、放幻燈,為了回報考察團,我們從多家皮影班子抽來最棒的藝人,晚上在縣文化館演了四、五個小時的皮影戲,有當地最精彩的折子戲,也有當地著名的《金碗釵》本戲。這一夜讓中央美院的師生、專家們感慨萬千、震憾不已。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你也見菱花鏡里眉比春山」 —— 皮影戲文 | 當年最年輕的呂崇德如今已成為最老的前聲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今夜晚洞房裡燈光明亮,喜的是二八女匹配才郎」 —— 皮影戲文 | 痴迷的皮影戲觀眾

後來,葉蕾蕾在回福建的火車上,在速寫本上,用彩色鉛筆,以線條抽象地表達方式,畫了一張大海日出小畫,並與信一同寄給我。她說,在這次黃河流域民間美術考察中,華縣的皮影和面花,讓我看到了人類本源文化的價值和民間的創造力,使我受益匪淺。而最讓我感動的是你和那些皮影藝人們不幸的命運。你雖然生活在貧窮的中國農村,但你卻做着一件對世界很有意義的事,希望你能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世界是何等凶頑,又是何等的溫存和美好 | 患有眼疾的趙振才在家中彈唱

臨別前楊先讓教授給我說,他回去籌點錢,讓我把皮影藝人組織起來帶到北京來演出一次。因為讓縣裡組織會多花許多錢,還怕再給弄些縣劇團的人,真正的民間老藝人來不了。到北京的第二天大夥休息了一天,第三天是元旦,藝人都是第一次來北京,美院給老藝人每人借了件棉大衣,然後帶大家去逛了長城。那天八達嶺風特別大,颳得人站都站不穩,老藝人照像時一手拽着帽子,一手捏着大衣。回到賓館老藝人一摸床說,這沒熱炕美,咋讓人鑽進被窩呀?!第二天大家要去天安門,潘京樂說,不到天安門照個像,就等於沒來北京。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願你我一起看雲淡風輕 | 張韜在藝人家採訪交流

在中央美院的頭一晚演出,院方邀請了許多在京名人,李可染的兒子用小攝像機錄製了視頻回家讓老爺子看,他年邁體衰的老爹說,這才是真正的藝術,所有的藝術都源於民間,來自生活。後來他出資讓我們去給北京畫院的老畫家演了一場。畫院給予了皮影藝人足夠的尊重,專門在齊白石生前用過的傢具紀念館接待了大家,紀念館裏全是紫檀木桌凳,讓人大開眼界。這是首都藝術界對華縣皮影的高度肯定,使我意識到了華縣皮影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地位,由此萌生了記錄皮影與藝人生活的念頭。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光輝歲月 | 八九十年代民間觀看皮影演出盛況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人生是場奇遇 | 1993年皮影藝人參與電影《活着》拍攝時與張藝謀、葛優、鞏俐等人合影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今夕何夕,燈火重樓 | 1995年7月,台北藝術學院特意安排了皮影戲的露天演出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歸來山河無恙 | 皮影藝人在台灣高雄與華縣同鄉會鄉黨們的合影

禮尚風物: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最終決定編輯出版《華縣皮影檔案》這本書?

張韜:2006年,我受邀在北京參加「中外攝影專家見面會」,著名攝影家安哥老師看過我的作品《最後的皮影》,當場就把我推薦給了《現代攝影》的主編李媚老師。她看了一下我的作品,問我是幹啥的。我說,我是農民么。她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反問,你是農民?為了證明我確實是農民,我把身份證掏給她看了。她說,我真的有點兒不相信,農民能有你這個條件?你是怎麼拍出這些片子的?我們就由此開始了交流。最後她說,你好好拍這個皮影專題,你講的皮影藝人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我建議你做一本書。我說,寫作我確實不行,李媚說,我可以幫你。後來我去了北京,在老鄉的幫助下找了個部隊招待所,我講故事,她錄音,交流了近一個禮拜。她後來打電話說,錄音有些地方聽不懂,而且她越來越覺得這個題材太有價值了,我談的還是缺乏細節,於是他帶錄音機來到華縣,我陪着她走訪藝人,與藝人們面對面交流。在破敗的老藝人家裡體驗生活,在農家院內看皮影戲。李媚被這些農民們原生態的表演形式折服了,尤其是老藝人們講述他們的坎坷不幸時,李媚幾次潸然淚下。後來,礙於與藝人們說話交流的困難,李媚說,要把皮影做透、做得感人,只有你張韜自己來寫。首先華縣的方言土語我聽不懂,二來是壓根就沒有在皮影文化中浸潤過,感受不到那種最真摯的情感。再後來,她回北京後,把原來採訪的錄音帶全部給我再寄了回來。就這樣,我只好自己來寫《華縣皮影檔案》這本書了。

禮尚風物:《華縣皮影檔案》厚厚的一本書,寫作、圖片拍攝、編輯、校對、設計,包括您從出版社拿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版這本書總共用了多長時間,中間都有哪些困難?這些困難您又是怎麼克服的?

張韜:從關注皮影戲到圖片拍攝記錄,題材的積累,再到寫作、編輯、出版過程,近三十年。當初上海文化出版社到西安組稿找選題,在石寶琇老師的推薦下,他們就看好我的《華縣皮影檔案》這個選題,至於立項那是出版社的事。我記得從在北京參加「中外攝影專家見面會」 算起,一共大概是四、五年時間。被出版社選中後,我又認真細緻地對一稿做了核實,發現好多藝人們的生卒等信息不詳。而且,在進行第二次田野調查期間,還新發現了一些清代晚期和民國時期的藝人。甚至,一個藝人同時有三個名字的——藝名、小名、大名,有些藝人在一起唱了大半輩子戲,竟然不知道人家的大名叫個什麼。為了落實這些人的詳細信息,就得一項一項去調查核實。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1953年,華縣皮影戲班社參加省戲劇匯演後合影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說些善因果報,論些今古興亡 | 華縣大明鎮三義皮影社班主王水龍

清代有些藝人們的信息,我全部找到了他們的後代,落實了家庭地址與個人在班社的擅長、角色等信息,其中有三、四個人是到墓碑上對照着碑文才弄清楚的。而有些藝人們的生平信息至今還是無從考證,非常遺憾。我這人做事一根筋,不願意弄虛作假,假如張冠李戴,便是一謬誤千年,我就成了歷史的罪人。那這本書還有啥可信度?這本書出版以後,沒有任何版權糾紛,沒有任何非議,錯別字是有的,一個「權當」,寫成了「全當」。

這本書的工作量很大,當時找了一位大學生,暑假期間他爸讓給我幫忙鍛煉一下,我叫他把我的手寫稿在電腦上轉成電子版。我寫字很潦草,經常自己寫的字自己有時都不認識了,有時是繁體字,有時是簡化字。娃打字也很費勁,準確率只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後來我修改校對了一遍,然後又讓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和一位西大中文系畢業的作家朋友校對了一遍,最後又讓《女友》雜誌的專業校對校了一遍。交給出版社後基本再無文字錯誤,但稍微刪改了一些「不當言論」。好在,經過若干次的編輯校對,這本書總算是問世了。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人生碌碌,何必奔忙 | 皮影藝人在演出途中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你的心事,我早已看出 | 郝炳歷在台灣的海邊憐惜的拿着老伴親手縫製的布鞋

禮尚風物:如果跳出《華縣皮影檔案》這本書,回歸到整個文化形態的整體上,你是如何看待關中地區的這種文化形態?

張韜:我覺得陝西在民風民俗方面和西北許多地方雖相近而不同,在信仰禮儀和文化內涵方面卻極為一致。我認為陝西關中,不僅僅只是十三朝帝都,這只是歷史人文方面,也與它所處的自然地理有着密切的關係。我曾經查閱過一些資料,有許多學者認為中華民族起源於咱陝西東府的華山一帶,這是有依據的。民間的風土人情,民俗民藝文化,以及宮庭文化所滲透的社會教化,既構成了陝西這塊地方的民間本源文化,同時也形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所以,一個人要做民間文化,要真正的往深里走,就要從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方面去學習研究,看看我們的先輩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這些東西能夠繼承下來?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 | 皮影戲社團鄉村演出現場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唱一曲歸來 | 華縣皮影戲演出現狀

好多朝代用了那麼多的政治手腕統治,注入很多法律法規,但是為什麼最後不長遠?唯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習俗等老百姓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傳了下來?以前從來沒有人提到過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中國大概最早提出「民俗學」概念,並創立了民俗學科的知識分子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大教授顧頡剛,他是我國現代歷史地理學、民俗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中央美院的靳之林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油畫家,但他下放到延安深入民間之後,竟然停下了「高大上」的油畫創作,開始喜歡上了民間美術,通過民間剪紙、刺繡、石雕、面花等多種民間文化形態去研究人類學、民俗學、哲學之間的關係,探索考察它的起源與傳播脈絡,提出了「人類本源文化」學術研究。

受靳之林老師與中國美術館曹振峰老師的影響,我對民間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認為陝西關中地區是中華民族本源文化的中心,由它擴展開來,包括:陝北、甘肅隴東、山西晉南、河南豫西。這個中心形成的條件有三個方面,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之地,二是相近的自然條件,三是十三朝古都的歷史與政治影響,經過幾千年的文化交流滲透,形成了中華民族本源文化的中心。

也就是說,最終,只有老百姓喜歡的東西,才能夠真正流傳下來。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看透這破碎泥濘的人間 | 潘京樂於清明時節在師兄郝炳利的墳前傾唱一曲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在荒蕪沉靜的光芒中看到時間的力量 | 皮影藝人們艱辛的行進在雪原中

禮尚風物編者語:

改革初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是需要勇氣的,甚至於需要一定的代價來補償,而張韜老師每次都能通過自己對事態的準確判斷讓問題迎刃而解。另一方面,也很難置信,張韜老師對華縣皮影藝人的關注與挖掘、推廣,實際上早就超越了一名農民所具有的意志與氣魄,人性的光輝與站在山峰高端的視野,使得一輩子與黃土打交道的關中農民,因為唱腔與坎坷的生活經歷,逐漸走向全國舞台與國際視野。

另外,就《華縣皮影檔案》而言,它是一本國內介紹華縣皮影歷史、文化,皮影藝人生平、細節等比較清晰與全面的文獻作品集。這本書最具魅力的是留存住了那些大量流失在歲月中的痕迹,行者無語,路上有痕。這不單是對民間藝術形式的挽嘆,更是對中華文化精神的肺腑感懷。「大道無形」,「道」的核心便是至愛,也是拋棄一切世俗雜念的真善。向張韜老師致敬!作為同樣從事陝西民間傳統文化挖掘工作的禮尚風物團隊,張韜老師就是我們學習的一座高峰,我們在感動和崇敬之餘,也想盡我們所有的熱愛和責任,為陝西的民間傳統文化發聲。如果我們對過去的文化了解的不夠深,又怎麼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張韜簡介:

1949年生於甘肅通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張韜少年時期受歷史原因的影響,被迫遊走於西北大地,閱盡人間滄桑和事態冷暖,於上世紀70年代拿起相機,成為一名用鏡頭記錄民間文化和社會變遷的觀察者。

張韜用父輩給予的藝術天性和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自覺與敬畏,借鏡頭記錄和描述華縣皮影的生命歷程,也映射出他內在深沉豐富的精神世界。這是一種寶貴的人生體驗與文化精神,這種精神將與皮影一樣被永久流傳下去。


採訪|編輯 :何 理

攝 影 :張 韜





地 方 風 尚 長 物 關 情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岐人岐事岐面(上)

...

禮尚風物

不喜歡

不看的原因

確定

  • 內容質量低
  • 不看此公眾號

人生如戲 | 流浪者的光影之歌 - 天天要聞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美女分類資訊推薦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 天天要聞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1929年4月的一天,莫斯科一家報紙的編輯在分發作業時,注意到他的一名記者沒有做任何筆記。然後,在編輯爭辯之前,謝列舍夫斯基開始背誦整個會議,直到最後一個細節。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 天天要聞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讀者朋友們,手捧這本2023年的第一本雜誌,看着高原雪峰托起一輪明月升起,或許感慨萬千。當我們翻看一張張攝影師們拍攝的照片時,才恍然,影像所記錄的過去的這一年,承載着太多的真實與荒謬,歡欣與悲戚。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 天天要聞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現在是疫情期間,不建議大家走動,那現在可以為以後出去旅遊,提前做好攝影準備。在遇到古建築的時候,怎麼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呢?攝影自學班這篇教程,幫你準備了6個攝影技巧。一、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