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償上千元,「縱容」兒子牆上塗鴉!背後的好處,早知道早受益

看到孩子在牆上亂塗亂畫,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孩子亂塗亂畫,幾乎是每個父母最為頭疼的事,可能一個轉身,一個不留神,雪白的牆壁、乾淨的沙發、床單、茶几等都可能慘遭「毒手」。


很多父母會因此大聲斥責孩子:「你看你,把牆畫得亂七八糟的!」「說了多少次了,不可以畫牆上!」「畫得到處都是!」這一聲聲怒吼,可能會成功讓手握畫筆的孩子,乖乖地放棄亂塗亂畫,可它也會扼殺孩子的繪畫激情,阻礙孩子的潛能發展。


江西南昌一媽媽選擇「縱容」兒子,因此賠了幾千塊,可她卻直言不後悔:


「一面牆弄髒了可以再粉刷,但孩子就這麼幾年,再過幾年,你再讓他在上面畫,那也是不可能的。現在只要家裡的牆能修復的,都可以讓他去畫。」


「其實小孩子畫的,哪怕是像他們說的火柴人,或亂七八糟的,其實都很有趣很生動,都是一些回憶,美好的東西。」


正是這樣,才有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畫」,驚艷眾人,惹得網友紛紛驚嘆道:「孩子的藝術天賦實在太好了。」


擁有這樣的媽媽,於孩子是何其的幸運。


這位媽媽的「縱容」,看似對孩子的「胡作非為」不加管教,實則她的做法是最明智的,她選擇給孩子一面塗鴉牆,去為孩子的「錯誤」行為而買單,也要給予孩子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天性。


最終,孩子的繪畫潛能被發掘,而這是金錢所無法衡量的。


每個天賦異稟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默默地支持與呵護


出生於唐山市丰南區一小村莊的閆蕊,在VCD上看了電影《花為媒》後,便迷上了漂亮的張五可。稚嫩的小人兒,時常模仿張五可的模樣,一板一眼地唱起了評劇。


於是,未滿3周歲的她便立志成為「像張五可這樣的人。」因為這一句話,媽媽也暗自下決心:「只要孩子喜歡,就支持到底。


這一支持便是15年之久。


為了給孩子尋找專業的指導老師,媽媽坐了兩個多鐘頭的長途車到市區;為了等到朱寶琴老師,她打着傘站在雨中,從早上一直等到下午兩三點。


為了帶女兒上一節專業課,她放下了所有的事,美髮店也是時時關。甚至連暈車嚴重也能忍受,她堅持每周和女兒一起搭車6小時到市區學習。



為了能知道各種大大小小的比賽,好讓孩子報名參加,累積舞台經驗,她訂閱了很多報紙,更逼着自己逐一瀏覽。


正是媽媽十年如一日,在背後默默地支持,從四歲到七歲,短短三年的時間,閆蕊的演出得到了業界大師的認可。


7歲那年,她被推薦給了著名的評劇藝術家谷文月老師;10歲那年,她捧回了第一枚金牌,並在第十六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業餘組比賽中,摘得金花、十佳稱號。


若不是媽媽全力以赴的支持,女兒的天賦便會被埋藏;若不是媽媽的不遠萬里為女兒求學,女兒便無法收穫了實實在在的成長。支持與天賦缺了哪一環節,最終的結局都不會是圓滿的。



在《愛和自由》一書中曾寫道:「看似弱小的孩童,實則內在蘊藏着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父母無需費心為其增加新內容,只需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自由。」


而這便是父母的支持與呵護。


擁有父母支持的孩子,內心充滿能量,敢於追求自己所要的,也更敢於探索未來的更多可能。


一旦遭受困難和挫折,這股能量會讓他們心懷希望,充滿勇氣和力量,去療愈傷口,而不至於墮落。


因為他們深知,不管未來如何,不管道路坎坷與否,也不管前方風雨如何,父母都會一如既往地站在他們身後,支持守護着他們。


父母的「反對」,是壓抑孩子天性的開始


曾一舉攬獲117項電影提名,榮獲64項大獎的西班牙動畫短片《Alike》,短短8分鐘,沒有一句台詞,僅展示了一對父子的日常生活,卻深刻揭露了「父母是如何扼殺孩子的天賦和夢想」。


一個美好的早晨,當孩子滿心歡喜地跑來跑去,爸爸卻將沉重的書包壓在他身上,呵斥道:「別總想着玩,好好上學去。」



父子倆行走在一座毫無生氣、毫無色彩的城市裡,每個人的神情都死氣沉沉,身上則穿着同樣的衣服,戴着同樣的帽子,拿着同樣的公文包,行色匆匆地趕路。



這時,一片「彩色的世界」成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只見一個小提琴的演奏者在楓樹下忘情地演奏,孩子興奮地扔下書包跑了過去,聽着聽着便手舞足蹈。



爸爸卻衝出來拎起他,警告道:「別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學習最重要。」


到了學校後,依舊沉浸在喜悅中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畫下了這一幕,想要分享,結果卻換來了老師的一頓痛批,老師指着紙上的ABC,告訴他:「這才是你該學的東西。」



放學後,孩子又滿心歡喜地把這張畫給爸爸看,看到他的「不務正業」爸爸也是眉頭深皺。


在大人們不斷的「反對」中,孩子慢慢地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他開始按照大人的要求乖乖地上學、認真地完成作業。



看着整天悶悶不樂的孩子,爸爸陷入了反思中,直到無意中翻開孩子的作業本,看着那一頁充滿創意的ABCD,他才恍然大悟:周圍一切的規矩和反對,是扼殺了孩子天性的根源。



於是,他帶着孩子來到楓樹下,學着那人拉奏小提琴的樣子,接納了孩子的天性和夢想。



其實,影片中的這對父子,像極了你我為人父母的樣子。我們總擔心孩子「離經叛道」,過得太辛苦或不幸福。


於是想讓孩子按我們的意願去成長,甚至不惜逼着孩子去複製我們或他人成功的人生。


可殊不知,成功本身並沒有標準的答案。而一味的「反對與逼迫」,只會扼殺掉孩子的夢想與天性。


正如哲學家周國平所說:「當孩子用他的童真,去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


千萬別用自己過往的經驗,去糾正孩子「不切實際」的想法,而拒絕孩子的喜好。因為這樣的反對,輕則讓孩子失去夢想,重則讓孩子失去自我、失去主見,從而一生抑鬱寡歡,碌碌無為。


保護好孩子的天性,想不優秀都難


在《爸爸去哪兒》圈粉無數的慶慶,最近又憑實力火了一把。


9歲的他,在RoboRAVE international Canada國際賽上獲獎了。他們團隊參加了三個項目,分別獲得小學組線上小學巡線冠軍、線下小學巡線亞軍、線上小學迷宮亞軍。



而這不過是他輝煌戰績中的一頁罷了。隨手一翻他的微博,不難發現他就是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年初時,再為武漢打氣時,他在兩張白紙蘸了碘酒,漸漸地紙上出現了「加油」二字。



在網友紛紛表示疑惑時,他這般解釋道:沾澱粉水寫的。這樣當澱粉遇到碘酒後,便會變成藍色。



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學識,難怪能拿到期末三科免考證書,也難怪家裡大大小小的獎章和證書堆積成山,圍棋、朗誦、架子鼓等全部拿到冠軍。



而這一切的成就,歸根結底在於爸爸蔡國慶的尊重與支持。


早前,在《老師請回答》綜藝節目中,蔡國慶父子曾作為嘉賓出席。


當被問及為什麼不喜歡跟爸爸學唱歌時,慶慶自信地說道:「怕唱得比爸爸好。」隨後他便對着爸爸明確表示:「因為不想學唱歌專業,想學科技類的。」



蔡國慶並不以為忤,反而笑着說道:「哪怕自己本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教兒子唱歌,卻不能強迫於他,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



恰恰呼應了這句話: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只有父母學會尊重孩子,讓孩子順應天性,自主選擇,孩子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內在潛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從而奔赴美好的未來。


真正的教育,是順從孩子的天性


泰戈爾曾說:「一切有效的教育,都是從父母對孩子天性的理解開始。」


這種「縱容」不是無底線的溺愛,和有規矩也並不衝突。


它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它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應該給予什麼,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意願「打造」孩子。


這是建立在「接納、欣賞、鼓勵」基礎上的「縱容」,看似不管教,卻是最高級的管教。


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前提,父母也要創造一個自由成長的環境,尊重孩子的選擇,允許孩子順應天性,自主抉擇,充分發揮自我內在潛能。


唯有這樣,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與教育。


願每個父母都有「縱容」孩子的勇氣,願每個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