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家長的「奪命連環call」,為什麼孩子只會說——不好、不要?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個兩歲孩子的媽媽抱怨道,每次問孩子:「你餓了嗎?要不要吃點東西?」孩子總是會說:「不要!」

或者當媽媽說:「玩具玩完,我們把它收起來吧,好不好?」孩子也會說:「不好!」

好像無論媽媽說什麼都會得到孩子否定的答覆,這就讓媽媽犯了難。難道直接用命令的語氣會好一些嗎?當然不會,這種做法可能會以一場母女間的「雞飛狗跳」式大哭來收場。

「好不好」、「要不要」可能是很多家長對小齡段孩子的習慣用語,但是常常得到孩子的回復是「不好」、「不要」。

為此也有很多家長感到很奇怪,現如今這麼多的幼兒專家不是都推崇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嗎?那為什麼總是得到孩子否定的答覆呢?

答案是:家長尊重孩子讓他自己做選擇沒有錯,但是在孩子不同時期家長需要有不同的提問方式。

0-3歲的孩子正值人格構建的關鍵期,給予他足夠的尊重、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他,有助於培養出性格獨立且自信的孩子。

而等到孩子1歲半到2歲的時候便處於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這個時候他慢慢有了「我」的概念,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什麼都想要自己來。所以如果家長還是習慣用「好不好」來提問,基本上是會得到孩子否定的答覆。

那麼,家長想要尊重孩子、讓他有選擇的權利的同時,還不被拒絕,該怎麼做呢?

1、二選一

家長如果想要孩子自主選擇,就是要事先給他圈定範圍,最好是二選一。

比如讓孩子選擇出門的衣服,只給他兩個選擇,藍色或者綠色?衛衣還是毛衣?這樣能夠讓他快速決定,減少磨蹭的時間。

2、少說否定句,多用肯定句

當家長說出像「不可以」、「不能」、「不行」這類的否定句時,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逆反情緒,導致媽媽越不讓乾的事情他偏要干。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善用語言的魅力。比如當孩子在門上畫畫時,家長不要說「不要在門上亂畫」,孩子聽到後只會變本加厲。

家長應該這麼說:「媽媽知道你喜歡畫畫,你畫的也很好看,但是建議你畫在紙上,這樣媽媽可以把它收藏起來。」孩子會因為媽媽的表揚而感到高興,在聽取媽媽的建議時就更容易接受了。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家長總有一天要完全放手,但是這中間需要一個過程:從孩子「想要為自己做主」到「能夠為自己做主」。

而以上兩個方法,就是讓孩子在家長圈定的答案里自由選擇,既滿足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又能從側面約束他的行為。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對孩子多加鼓勵和誇讚,讓他能夠儘早地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