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陪伴」、專研孩子「黑話」……為做到有效陪伴,貴陽家長放「大招」!

陪伴這個詞在家庭生活情境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也是家長需要學習,落到實處的教育行為。而為了有效陪伴孩子,咱們的家長們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有的家長

堅持為孩子做早餐,給孩子「舌尖上的陪伴」

有的家長

苦苦專研「黑話」,卻樂在其中

更有家長

為了和娃套近乎,竟「約法三章」

……

現在

咱們就一起來看看

為了有效陪伴孩子

家長們都做了哪些「走心」的事

堅持為孩子做早餐 給孩子「舌尖上的陪伴」

「其實每天早上為孩子們做一頓早餐,這就是我給予他們最好的陪伴。」家住南明區的家長李曉萍告訴記者,她家有兩個孩子,兒子和女兒分別就讀於甲秀小學五年級與一年級,自己從事園林藝術設計工作,晚上陪伴孩子們的時間不多,所以只有每天早上堅持為孩子們做頓「愛心」早餐。

李女士告訴記者,每晚,當孩子們做作業時,她就會利用這個時間準備好食材,次日一早6點半起床,花半個小時做出各種造型的創意早餐。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是給孩子們「舌尖上的陪伴」。

「最讓我費心的就是每天早上的烹飪過程。」李女士說,每次做完早餐,她都要對着碗碟中的食物觀察一會,「要怎麼擺才好看?再加點其他食材是不是會更有營養?怎樣才能做到色香味俱全?」這些問題她每天早上都要思考一遍,對她來說,為孩子們做早餐,既要精緻又要美觀。當然,對於李女士來說,沒有什麼比為孩子們做「愛心早餐」更幸福了。

「如今,做早餐和吃早餐已經成為我們母子間的一種溝通方式。孩子們每天早上起床必問的一句話就是:『媽媽,今天早餐吃什麼?』」李女士自豪地說道,受她的影響,兩個孩子現在不但自己動手能動手做一些簡單的早餐,而且還懂得了營養搭配。

堅持每天為孩子們做早餐,對於李女士來說,這就是她對孩子們最有效的陪伴。

苦苦專研「黑話」 只為和孩子有共同話題

「為了能和孩子有共同話題,我花費了大半個月的時間專研孩子們說的『黑話』。」 家長劉先生怪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為了能和孩子有共同話題,更好地陪伴孩子,他曾花費了大半個月的時間向孩子的同伴們「取經」,苦心專研了孩子所講的「黑話」

劉先生回憶說道,有次他去學校接孩子放學,聽到孩子們之間的對話,孩子們有說有笑,而自己聽完之後卻是「一頭霧水」,一句也沒有聽懂。

劉先生告訴記者:「自從兒子進入六年級,我就明顯感覺到與孩子之間的話越來越少,在和他的交流中發現,孩子的很多語言我都不怎麼懂,他竟然說:『我們年輕人的世界,你們老年人不懂。』」為了與孩子能夠更好地交流和溝通,他決定主動去了解孩子的語言世界。「剛開始,我在網上查,但查無所獲,我就下定決心向兒子們的同伴還有朋友家的孩子討教。」劉先生說,在「師傅們」的指點下,他也多少弄懂了孩子們之間的對話。

劉先生告訴記者,有一次在家,他和兒子玩了一把遊戲,然後贏了,他就特意用黑話說了一句『基操勿6(這都是基本操作,大家都冷靜點,不用扣666。)』,兒子就特別驚訝地問他為什麼會他們之間的「黑話」,還向我解釋了其他一些「黑話」的意思,「沒想到第一次說孩子們的『黑話』。」就獲得了兒子的稱讚,這也讓他信心大增。

自從得到兒子的稱讚,劉先生就更加「用心」了,他笑着說:「我還得更加努力向孩子『取經』。」為了能和孩子有共同的話題,劉先生還特意去書店諮詢了有關黑話的書籍。

在和兒子進行了多次「黑話」交流後,劉先生髮現了兒子的樂趣,他和孩子的交流也越來越順暢,「999、打call、瑞思拜……現在這些黑話詞語的意思我全都一清二楚,有時候我和孩子還能用『黑話』交流。」劉先生自豪地說,每當兒子和自己暢所欲言時,也是他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

「作為一個父親,用點心在兒子身上,了解他的生活及所想、所說,花點時間學點孩子們的『黑話』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以這樣的方式陪伴孩子,他覺得更有效並樂在其中。

為了和娃套近乎,竟「約法三章」

車女士家的兒子今年剛上一年級,孩子就讀於花果園第三小學,作為一個想爭得孩子寵愛的媽媽,車女士有效陪伴孩子和娃套近乎的方式就是一起看動畫。

「兒子喜歡,我輕鬆,何樂不為呢?想想我們小時候為了看動畫片,什麼腦筋沒動過,所以我也不想壓抑孩子。」車女士告訴記者,她甚至和兒子約法三章,每月一天的動畫片「自由日」。在這天,兒子可以看5節動畫,給他足夠的自由。車女士說,這樣做,也是有前提的。1個月內孩子看動畫片不能超時8次,如果沒做到,動畫片「自由日」也就沒有了。

有了這個巨大的誘惑,孩子平日里看動畫片就剋制多了。在動畫片的選擇上,車女士也下了一番心思。「像《大鬧天宮》《神筆》《汪汪隊立大功》......」我會翻出很多以前的經典動畫片陪他一起看,我看着不無聊,兒子也挺喜歡。

對於花時間陪娃看動畫片這件事,車女士這樣說:「沒想像中累,但比想像中值,你說100遍,還不如動畫片裏面說1遍,這也是我認為最為有效陪伴孩子的方式。」

當然,在生活中,很多家長也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不願意和自己多說話,更不願意敞開心扉和自己聊天,鑒於這種情況,貴州師範大學教授、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貴州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吳紅也給了家長朋友一些建議:

01

管住嘴學會傾聽

傾聽是了解孩子想法最重要的一個途徑,但是通常我們的父母都更傾向於說,而不是聽。如果孩子陪伴需求、溝通表達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可能會給他帶來情緒上的困擾。只有當家長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去理解和接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傾聽陪伴不僅僅可以增進親子間的親密度,還可以提升孩子的被接納感和心理安全感,更重要的一點是陪伴的體驗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有價值的,從而產生價值感和生命意義感,這也是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應對各種挫折和逆境時的重要的心理品質。

02

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專心陪伴

吳教授希望父母能夠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識地設立一些具有儀式感的時刻或者活動,比如陪孩子共進晚餐,親子閱讀,周末親子時光,向孩子表達家長對她的在乎,對她的愛。至於時間的長短和次數可以跟孩子平等的協商。也可以藉機正面引導孩子能體諒父母工作的辛勞和不易,其實當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連接是穩定安全的、孩子是可以接受父母和自已是暫時分離的。

03

理解和接納孩子

理解和接納孩子並不是說聽之任之,不去引導。而是需要去了解孩子,她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在變成這個樣子的過程中,孩子遭遇了什麼?我們作為家長,我們能做些什麼?如何去安撫和開導處於情緒困擾中的孩子?

04

學會有效溝通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夫妻首先需要形成一個教育共同體,並融入這個共同體中,共同承擔教育子女的職責。

這個共同體的達成具體來說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共同經營好家庭中最穩定,最重要的核心關係一一夫妻關係,給孩子一個溫馨和諧能夠進行有效溝通的家庭氛圍。其實良好的夫妻關係也能緩解親子教育中的焦慮和壓力。

主動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分擔親子教育的壓力。這樣更有利於父母調控好自己的情緒,與孩子一起分析和解決問題。

其次,除了有有效溝通的氛圍,還要有有效溝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父母需要通過學習了解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展的一些特點,以及有效溝通的方法。當我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從依賴向獨立過渡,心理具有一定的閉鎖性,那麼可能我們跟孩子的溝通交流就需要更有耐心,更尊重她的意願。

註:文章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

不知道作為家長的您

又是如何有效陪伴孩子的呢?

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稿件來源 | 記者田浪         

頁面編輯 | 小編溱溱

值班主任 | 小編鮮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