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的「自覺」!

孩子到底是該嚴管還是「放養」呢?在這個問題上,相信很多家長都心存疑問。有人覺得,只要孩子能夠「自覺」,很多教育上的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然而,現實很骨感,很多孩子一旦離開了家長的監督,所謂的「自覺性」就蕩然無存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

01

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用的

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那就是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聽起來似乎很高明,但實際上卻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世上沒有生來就自覺的孩子,偷懶貪玩、喊苦喊累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明知孩子這樣做不對,為人父母卻捨不得管,又如何能指望孩子成才呢?

還記得《家有兒女》中劉星與媽媽有這樣一段對話:

他控訴媽媽在他小時候沒有給他培養出一項特長,否則現在也許他就是作家或是音樂家。

但媽媽卻很委屈地說道:「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沒想到劉星立即回到:「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得我學……」

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有專家表明,孩子至少要到十五六歲,才真正具備自覺性。而自覺性的建立,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教育的路上,永遠不要僅僅指望孩子的「自覺」!

02

有遠見的父母都有點狠心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帶一點狠心。

在《嚮往的生活》中,劉憲華自曝小時候自己被父母逼着去學小提琴的經歷。那時候,他根本不想去,直到11歲的時候參加了一個比賽,才開始喜歡拉小提琴。

當一旁的Angelababy問他:「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他毫不猶豫地回到:「非常非常感謝。」最後Angelababy略帶遺憾地嘆了口氣道:「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如果不逼他們一把,他們就會錯過最佳的學習時機。

當然,我們也不推崇一味地對孩子嚴厲,只是在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成熟的時候,需要家長為之指引方向。

03

千萬別在孩子身上偷懶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說到底就是,父母在培養孩子自覺性的時候,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榜樣。

一位網友回憶起多年前的一幕時,依然熱淚盈眶:

讀書時,媽媽就坐在旁邊給她削鉛筆,每天陪着她寫作業。

可媽媽並不識字,只認得自己的姓名。為了孩子,卻強迫自己讀書識字。

一個「自覺」的孩子,多半是父母長期陪伴、正確督導和嚴格管束的結果。

作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的行為逾越規範時,就要及時指出來並進行糾正,否則他會一錯再錯。

適當的強制並不是對他的壓迫,而是在他意志軟弱的時候幫他克服困難,讓他變得更加堅強。

其實,所謂教育,就是家長陪着孩子經歷一場與困難挑戰的旅程,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是最好的戰友,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