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疏遠怎麼辦?

家長問

老師,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我們夫妻倆在上海打工。前段時間,我們把孩子接來上海小住幾天。可是孩子很不適應,不僅與我們不親,而且對生活環境也很排斥。孩子在情感上與爺爺奶奶親,反而與我們疏遠,怎麼辦?

什麼是留守兒童?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一樣也是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該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都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與父母疏遠的原因

      依戀父母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認識的第一個男人和第一個女人,孩子這一生的成長都繫於父母。孩子小時候總是要比長大後更加依賴自己的父母。在普通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都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漸漸疏遠父母,更何況一年都見不了父母幾次的留守兒童。在留守兒童心裏,很大程度上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就是父母並不在乎自己,否則不會丟下自己不管。這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心病,也是留守兒童疏遠父母的起因。

當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疏遠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留守兒童與父母情感疏遠的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因為老人年紀大了,精力和能力有限,孩子的成長畢竟要依靠父母的教養。孩子是不會拒絕嘗試新鮮生活的,主要還是父母應主動積極地與孩子建立親情。父母可考慮寒暑假期間將孩子接到身邊,利用這段時間幫助孩子在生活方式和心理情緒上做一個調整,以便改善親子關係。下面是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處時,改善其疏遠關係的幾點措施。

   1、對孩子的老家生活深入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隔代教育、環境適應等方面,有什麼優勢,存在什麼問題,父母要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對症下藥」似的去與孩子談心,更好的關愛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2、對老人噓寒問暖:對爺爺奶奶的辛勞和對孫輩的愛應充分肯定,並表示感恩;對老人的病痛、生活中的困難等應及時關照和盡量改善,父母的孝敬之舉,可對孩子起到示範作用。

   3、選擇合適的過渡期:通過與孩子充分交流,選擇合適的時機作為親子適應的過渡期,對孩子不可一味挑毛病,也不要嫌棄孩子不懂事,而應首先尊重和接納他;如果能夠滿足孩子某些合理的興趣,幫助孩子結交新的朋友,孩子則不至於排斥新環境。

   4、引導孩子適應新環境:幫助孩子觀察和了解新的環境,帶孩子參觀父母的工作場所,參觀中小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場所,了解城市建設和一切新鮮事物。

   5、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不願留在父母身邊,一定有難言之隱,讓他說出來。例如:可能捨不得家鄉的同學夥伴,留戀家鄉的自然環境,害怕遭到歧視、受欺負;對老人的親情難以割捨,對城市生活的空間狹小、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反感等。

6、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也可適當說出自己的原因以及難處,讓孩子也學會換位思考,從心裏面去進一步理解自己的父母,接受自己的父母。

      父母心中固然有愛,但是千萬別讓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里,要積極主動得改善親子關係,讓親情在溝通與理解中開出絢麗的花朵。

本期作者:俞麗花

龍泉市道太鄉供村小學心育主任

初審:劉海芬

終審:葉曉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