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也能觀世界,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Today』s topic

 世界觀,觀的是啥?

之前就有跟大家聊過要用放手的方式讓自家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其實每個年幼的孩子都會對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好奇心,幻想這外面的風景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顏色。他們也會扮演屬於自己的角色與自己的世界交流。

鐵哥就及其樂忠於探索世界,還好我們家小陽台有一個植物角,各種花花草草還是有機會讓他去挖掘的,但他也會時常跟我說「爸比,我想出去看看外頭長什麼樣!」

由於2020年突發的全球性的疫情,鐵哥這個小傢伙着實在家閉門了大半年,我們也盡量是不讓他與外界接觸,再加這小子對新鮮事物的好奇,總是用手到處摸,各種東西拿了就塞嘴裏,導致他出門放風的時間與時長都大大的縮短了。

但我們也架不住這小子天天在耳邊叨叨叨,難道不出門就看不到世界,就培養不了「世界觀」么?

NO!NO!NO!

一、什麼是世界觀?孩子也需要麼?

許多人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世界觀有必要培養么?世界難題孩子有必要知道嗎?孩子有必要理解嗎?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們的世界觀可能並非我們的定義的那樣,是一種培養他們看世界,認識世界的一種思考模式。

以前,有一個4歲的女孩拿着她寫的字對老師說,我寫的字不如6歲的字寫的好看,有人看不懂她寫的字,她不開心。老師說,你自己認識嗎?小女孩點點頭,老師繼續說,那就夠了。3歲的孩子寫3歲的字,4歲的孩子寫4歲的字,你只要做這個時候最好的自己就好了,不要太在乎別的年級的人是否看的懂。

同樣,幾歲的孩子就應該有幾歲的世界觀。而我們成人是他們建立世界觀的燈塔,我們可以給他提供一些獲取知識的渠道,或者解除規則的方式。

二、讀書悟道,養好習慣!

可以說,現在的孩子都非常聰明,每一個都是天才的苗子。「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發現孩子的天賦、天性,讓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釋放出來,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但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違背了這一真理。按照自己的功利想法臆造天才、設計天才,結果事與願違,扼殺了天才。也許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只要提供給他們一些「工具」就好。

現在互聯網是如此的便利,我們可以從網上買到很多繪本,關於海洋的、關於大自然的、關於動物的,等等。在這樣特殊的時期,我們大可在家中陪着孩子體驗廣闊的天地。

我們也可以放下手頭的電子產品,陪着孩子一起探索繪本中描繪的世界,而且我敢肯定的說,書中有50%以上的內容是作為大人可能都未曾接觸過的。

方寸之間盡顯世界的廣闊,而從小培養使用「工具書」,養成讀書看書的好習慣,是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不要求他一定看得懂,但要求他要有這樣的習慣。

好的習慣象存入銀行的一筆巨款,讓孩子終身享用取之不盡的豐厚利息。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是從每一天、每一言行、每一件事的習慣中得以體現、檢驗和疊加的。

三、循循善誘,容錯糾錯!

2020年對於所有有孩子的家庭來說,最好的消息就是之前的開學喜訊了,「神獸歸籠」這4個字完美了詮釋了家長的內心喜悅,也有不少家長歡天喜地,鞭炮齊鳴。

可見大家在長期的疫情生活中並非家家都是母慈子孝的祥和氛圍,其中鐵爸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父母眼裡的世界是娛樂、是輕鬆、是我感覺你要聽話,而孩子的世界是,我要玩,我要出去玩,我最次也要在有人陪我玩!

所以在疫情期間各種家庭矛盾的是新聞比比皆是。

要麼孩子不做作業,打一頓!

要麼孩子老玩遊戲,打一頓!

要麼孩子玩父母的東西,打一頓!

要麼家長在家實在無聊了,打一頓!(好像哪裡不對!但又感覺很合理!)

所有的一切的觀念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樹立起來的么,絕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成年人之間都會有矛盾,更何況孩子呢?要經常啟發孩子開動腦筋,思考問題,錯哪兒了?為什麼錯了?正確的怎麼做?現在怎麼辦?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錯會改,慧必增焉!

其實有的時候反思的過程是最好的開拓思維的過程,不單單是孩子,父母亦是如此。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這並不是一句空話。

父母的言行與習慣,甚至看待問題的角度,會對處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父母相信什麼,往往體現在他們每時每刻的行為中,而不是那些專門做給孩子看的動作里。潛移默化,由此而來。

所以你相信在家也能看世界么?你相信只要你放下手機,多看看書,小孩也會愛上閱讀么?你相信夫妻和睦,充滿愛,你的孩子也會一樣的愛別人,愛這個世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