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不順的時候,看看唐伯虎的一生,就通透了

積極的人說:「我命由己不由天。」

悲觀的人說:「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關於命運的名言,有很多,似乎都有道理。

事實上,一些飄忽不定的東西,慢慢尋找,也是有發展規律的。

在明代,有一個叫「唐伯虎」的人,小時候人氣暴漲,但中年過後,一起悲苦。

他的命運沉沉浮浮,看似外人欺負,時代不給力,其實是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帶來了磨難。

他還用詩詞,記錄了命運的軌跡,若我們能讀懂,一定會通透,也知道從什麼地方改變命運了。

01

做人太狂,命不順。

《把酒對月歌》: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

唐伯虎出生於蘇州府的一個富家,從小讀書,結交了祝允明等名人。

少年時,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府學附生。

春風得意之時,他把自己當成了李白,有了「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氣。

三十歲的時候,到京城趕考,自以為考進士,十拿九穩。因此科考前,到處炫耀自己,找人喝酒。

科考場上,也是早早就提交了試卷,讓考官非常詫異。

也就是他的異常舉動,引起看考官的懷疑。不經意,他和另一個學生徐經,捲入試泄題案,入獄多日,然後被罷免考試資格。

古人云:「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一個人狂妄的時候,就會忘乎所以,也會成為出頭鳥,從而處處被人打壓,猜忌。

一個人在改變命運的路上,到處都是阻擾的人,那就肯定是困難重重。就是你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抵擋全社會的人。

02

婚姻不順,命不順。

《美人對月》:斜髻嬌娥夜卧遲,梨花風靜鳥棲枝。難將心事和人說,說與青天明月知。

唐伯虎的一生中,應該有過三段婚姻。但都不太美好。

第一次,娶妻徐氏。家庭有了,但在弘治七年,妻子英年早逝。而這一年,禍事接踵而來:父親、母親、妹妹、兒子先後過世。家境逐步落敗。

好不容易打起精神,再讀書,去科考,也再娶妻。卻因為舞弊案,失去做官的機會。妻子也鬧離婚,不想跟着一個沒有前程的人。

每個人都嚮往美好的婚姻,然後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如果事與願違,那就家庭四分五裂。

找對象結婚,是人第二次投胎。如果找錯了人,或者婚後爭鬥不停,鬧離婚,那就沒有辦法過日子了。

一個人過日子,或者一個人帶娃,這家不像家,人也會失去鬥志,長久的扶持力量。

03

入錯圈子,命不順。

《詩贈寧王》:信口吟成四韻詩,自家計較說和誰?白頭也好簪花朵,明月難將照酒卮。得一日閑無量福,作千年調笑人痴;是非滿日紛紛事,問我如何總不知?

一次次受挫的唐伯虎,為了謀生,投靠了寧王。

他一開始,認為自己遇到了貴人。勤勤懇懇工作,寫了很多的讚美寧王的詩詞。

但是很快發現,寧王要造反。

造反,這是天大的罪,一旦被朝廷發現,所有參與的人,都沒有好的結果。

無奈之下,唐伯虎裝瘋賣傻,逃出了寧王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到了黑暗的圈子裡,是看不到陽光的。就算你自己帶着陽光,很快也會被周圍的人抹黑。

選擇朋友,單位,行業,就是選擇命運的方向。如果你在烏合之眾之中,或者去和人做偷雞摸狗的勾當,那就肯定會命苦。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為了貪圖利益,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方,還以為自己很幸運。最後是,曾經多瘋狂,後來多悲涼。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04

心態不好,命不順。

《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忒風顛,我咲世人看不穿。記得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唐伯虎在最落魄的時候,在親友的幫助下,有了一個居所,門口種上了桃花。

他也靠賣畫,勉強過日子。

在生活中,他反反覆復內觀,調整心態。也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過最樸素的日子。

經歷了歲月的淘洗,他算是把命運看透了。心越低,日子越輕鬆。

命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只能說,境由心生。

如果命運已經固定了,那麼你的心態很好,那就命運好了;如果你心情糟糕,看什麼都不順,命運就很不順。

比方說,你在體制內,做普通幹部。身邊的人都提拔了,唯有你在原地。這時候,你一生氣,就命苦了。但是你為同事們祝福,享受自己的安穩,就幸福了。

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關鍵看你如何去比。或者,反向攀比,把低消費,少折騰,當成幸福,那就夠了。

05

對於一輩子,唐伯虎如此終結:「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是啊,來人間一趟,不容易。我們想要這樣,命運就會給我們那樣。

如果要改變命運,第一時間就是看清楚命運不順的原因,然後多做一些「順其自然」的事情。

低調做人,然後不動聲色地努力讀書,人生就會厚積薄發。

夫妻攜手,不管多苦的日子,都熬過去,後來就有了真愛,幸福的家園。

找對圈子,靠近正能量的人,去有前程的行業,大家一起發力,什麼都會成功。

優化心態,什麼都往好處看,接納世事無常,任何時候都不懈怠。

把破壞命運的東西捨去了,改變命運的因素就發揮作用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