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五四青年節,做茶、賣茶、喝茶,說說茶行業的那些年輕人們!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剛開始懂得正經坐在茶桌上喝茶,是大一的寒假。

那時候,喝茶是一件講究的事。

年輕人,並不是很多。

在家裡泡茶的人數量亦不多,大多數是去茶館,點一泡茶,請茶藝師泡了喝。

那時候去茶館也並不單純是因為想要享受一泡茶的香清甘活,大多數是為了談事,找一個說話的地方。

約在茶館喝茶=談生意。

所以,基本是中年人,老年人在茶館出沒。

偶有一兩次年輕人,也是被朋友捎帶去的,或是臨時去走個過場。

喝兩杯,裝裝樣子。

那時候茶的社交屬性遠遠大於茶的飲用屬性。

茶館環境好,尤為重要。至於茶的味道嘛,只要不是太寡淡,或是太過於苦澀濃重,都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茶藝師的輕言細語,也如添香的紅袖,給這場茶會平增了五分綺麗情趣。

《2》

大概過了五六七八年之後,金駿眉橫空出世,天價茶葉蛋把武夷肉桂奉上了神壇。

為茶而喝茶,為喝茶而買茶的人,漸漸多了。

喝茶的年輕人,也眼見着多了起來。

大街上的茶館少了,而專為賣茶而生的茶葉店,遍地開花,從福建的大街小巷,開到了遙遠的大江南北。

茶葉店代替了茶館——它不僅如茶館一般擁有私聊談事的功能,同時它還擁有不同品種、數量繁雜的茶葉,讓茶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購買自由、喝茶自由。

一種兼具賣茶功能與會談功能的新型「茶錧」,屹立於鬧市。

有了這樣的多功能形態,茶葉店裡的年輕人,越發地多了。

他們或者是等人,僅打算借茶葉店這個寶地,待上十幾二十分鐘的。然,來了便是客,主人泡了茶,順便蹭上幾杯;

甚或是直接約了朋友到茶葉店裡來談事,只要談的不是很私密,一般都可以坐在大廳里,一邊享受着掌柜的香茗,一邊和朋友把久別重逢的天給聊了....

或是無聊之極,尋個周末的下午,到某談得來的掌柜店裡來坐一坐,喝上兩杯,跟同樣是無聊到店裡來蹭茶的人,天南海北,國際國外,聊上一聊。到華燈初上,再各回各家,一個無聊的下午,就這樣過去了。

其中不乏在茶葉店相識,最後合夥做起生意來的。

有了這樣的外延性的社交屬性,愛去泡茶葉店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茶葉店的茶葉銷售,也越來越好。

《3》

這些年,有一個更加令人驚喜的發現是,不僅喝茶的年輕人多了起來,做茶的年輕人,更是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

老S的兒子,大學畢業之後,嚮往城市的生活,在就讀城市工作了三年之後,今年春茶季,回家做茶了。

從最初的拚命逃脫父輩的命運軌跡,到如今的甘心因家繼承祖業,這個心路歷程的轉變,跟混跡職場受挫,以及年紀漸長之後人生觀的變化息息相關。

因茶而生,因茶而長的人,茶,已經深深地刻入了骨髓,就算暫時逃離,最後,終歸還是要回到茶山茶海裏面去的。

再往前推一點,武夷山胡歌,也是一個回鄉繼承家業的中青年。

大學畢業的時候,他選擇了當一個信息工程師,銷售大型通訊設備,以及維護檢修。

三四年之後,他終於還是,回家做茶了。

回憶當時的舉動,他說,一方面是因為父親老了,家裡那麼多的茶山無人繼承;另一方面也是,發現其它的行業,並不適合自己,還是從小跑到大的茶山,擁有廣闊的胸懷,可以接納一個遠歸的遊子。

這些年,的武夷山制茶界里,35歲以下的中青年,佔了大多數。

他們普遍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知識與文化,同進也繼承了父輩的經驗與資源。

這樣的一幫中青代融入武夷岩茶的血脈里,於這個行業的長遠發展以及重煥生機,無疑是一劑回春之葯。

《4》

最令人遺憾的是西湖龍井。

走遍了全村,沒有看到幾個從事茶行業的年輕人——在非茶季的時候。

年輕人都走了,離開了獅峰,離開了梅塢,去杭州城裡,做了電商,做了互聯網。

留下來的年輕人,做民宿,開咖啡店,開餐館,就是,不做茶。

杭州大廠多,給到年輕人的機會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

這些機會賦予的高額薪酬以及晉陞空間,比做茶的誘惑力來得大多了。

所以,西湖龍井這個茶類,當下還是極為傳統的。

傳統的生產加工模式、傳統的銷售模式——賣茶,或是賣水。

半斤一斤地賣,一杯一杯地賣。

基於遊客數量龐大且整年不絕,生活在這裡的老年人們,活得還算是滋潤。

只是,這座沒有太多年輕人的村落,雖然白天人聲鼎沸,但一入夜,便是淡漠寂寥,清心寡欲。

太過於,安靜了些。

《5》

年輕人喝茶嗎?喝的。

年輕人愛茶嗎?愛的。

年輕人與茶的緣分深嗎?因其年輕,更加深長。

年輕人是茶界的主流嗎?是的。

他們是茶界的主創,他們是茶界的未來。

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茶行業,來做茶,來賣茶,來喝茶。

制,銷,消,每個環節都要有大量年輕人的湧入,這個行業,才會有新生氣,有新風向,有新力量。

這個行業才會越來越好。

五四青年節,一杯香茗,敬青年。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