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總是「富」不起來,就看看《莊子》的三條魚

家庭,是心靈的寄託。

家庭,是生活的城堡。

說起家庭的好處,我們可以例舉出很多。

可是,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家庭,還會有好處嗎?

我們還會發現,越是窮困的家庭,越是爭吵不休,家人也互相算計。

不得不說,家庭的大部分好處,都是建立在經濟狀況良好的基礎之上。

如何讓家庭富起來,這是每一個家人的必修課。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在文章中寫了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三條魚,可以給我們修身治家的啟發。

01

「水溝里的魚」:平台太小,發展不了大事業。

有一條大魚,游到了一條小水溝里。

本以為,水溝的另一頭,有泉眼,也有大水塘。

但是大魚發現,水溝越往上越小,甚至連掉頭都行不通了。

大魚非常睏乏,卻無能為力。

《莊子·庚桑楚》里說:「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鰍為之制。」

是的,水溝是泥鰍和小蝦米的天堂,大魚就去不了。

一個家庭,若是在狹隘的空間里,是賺不到大錢的。投資越大,失敗的可能性越大。

畢竟,空間就那麼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飽和。

我的表叔,學了木工手藝,大半生都在農村,幫人蓋房子,修理水桶,做門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表叔一天的工錢,十塊錢左右。

一晃就過了多年,表叔仍舊沒有富起來,一方面是農村人少了,蓋房子也不太需要木匠了;一方面是表叔常常是干一天,休息好幾天。

反倒是表叔的兒子,離開農村,去城裡幫人做傢具,後來又去了佛山的大型傢具城,慢慢就富起來了。還在佛山買房定居。

同樣的技術,但是到了不同的平台,效益就大不一樣。

花盆裡,養不出大樹,只能養花花草草;水缸里,只能有小金魚,不能有大鯉魚。類似的道理,在我們生活中常常有。

花一點時間,去尋找更大的平台,才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02

「馬路上的魚」:善行太少,得不到眾人的幫助。

有一段時間,莊子家缺少糧食,就去找富人監河侯借糧食。

監河侯說:「別急,等過幾個月,我收租了,給你三百金。」

莊子沒有直接反駁,只是講了一個故事:「一條魚在馬路上,奄奄一息,希望路人幫一把。路人說,別急,他要去西江找大量的水,救活你。魚失望了,說,『等你找來水的時候,就乾魚店找我吧』。」

是的,本來有一點點水,魚就能活下去,或者把魚放到水塘就行了,耗時一分鐘。可是路人卻故意捉弄、忽視。

莊子說的路人,和監河侯沒有什麼兩樣。

後來,人們把監河侯評選為「吝嗇鬼」。

自古以來,有這樣的道理:救急不救窮。

《周易》中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一家人,連舉手之勞都不願意,還談什麼致富呢?

也許家人都和睦,也能攜手辦事,但是沒有外人的幫助,不依靠社會,要發展什麼事業,無疑是困難重重的。

家庭就是這樣,不願意做善事,那就會被認為,習慣做惡事。

在台灣,有一個叫秦榮華的人,家庭貧寒,早年做過清潔工,也擺地攤。

三十歲的時候,他想去創業,但是路費都沒有。朋友借給他一百萬。

他帶着錢,去了寧波,創建了一家集團公司,並且慢慢積累財富到了十幾個億。

後來,他不僅回報了朋友,還在家鄉投資教育事業、養老事業,讓更多的人得到恩惠。

你幫我來,我幫你,彼此推動,賺錢總是容易一些。

再說了,一個家庭有了錢,還要懂得「厚德載物、有舍有得」。德行越大,能夠留住的錢財就越多。

記住古人的一句話:「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03

「深水裡的魚」:總是顯擺,藏不住大的財富。

莊子在《齊物論》里說,人們看到麗姬,認為是美女,想要靠近去看看;但是魚見到她,卻迅速藏到了水底。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魚不喜歡美女嗎?

莊子說:「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不深藏自己,就很容易被人撈走。治理國家的利器,不能隨意展示給人看,否則會失效。

作為家庭,若是大家有點點財富,就顯擺,就要很多人湊近來看,這無疑是敗家的開始。為了面子去買很多東西,因為顯擺被人算計,被賊惦記。

真正富有的家庭,反而懂得「悶聲發大財」的道理。

把財富藏起來,一是持續過簡樸的日子,不助長奢靡之風;二是和外人平靜地打交道,不高高在上,避免被人嫉妒和算計。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家書中說:「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

驕傲,傲慢,奢華,只會讓家庭入不敷出,也會讓家庭的致富秘籍,被人窺探。

大家都深藏,日子簡簡單單,財富年年有餘,賺錢穩穩妥妥。

04

我們常常說:「家和萬事興。」

道理沒有錯,但是你想過沒有,一家人和睦了,要去做點什麼,如何做?去什麼地方做?

攜起手來,去更高更大的平台,去積德積福,去過簡樸的生活,低調地尋找財源,家庭就不怕富不起來。

有一位作家說:「金錢是個好兵士,有了它就可以使人勇氣百倍。」

家人一起,好好賺錢,貴人貴己,家會變成更溫馨的港灣。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