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之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那六歲之後還有影響嗎?

作者:趙小明  編輯:楊麗芸 


小明語錄

人的心理發育而言,精神分析早期進行了很多觀察和個案研究。發現人的安全感建立主要實際上是在三歲之前,特別是客體關係流派認為人的安全感建立主要就是在6月左右的時候,吃奶要充足,要得到充分的照料和餵養等。


01對人的命運影響比較重要的五大因素

這五個重要因素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出生之前;

第二類,出生之後;

出生之前是遺傳的因素,出生之後就是環境的因素

遺傳因素在人的一生中穩定的影響至少在50%以上。

環境的因素又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家庭內

家庭內的影響又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就是精神分析流派所提出的原生家庭的影響,第二類就是家庭的社會階層地位對人的影響。

第二類,家庭外。家庭外主要指的是同伴、老師,還有社會中的某一些特別的人對你施加的影響。

02家庭內的影響因素

關於精神分析所提出的家庭內的影響又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三歲之前孩子最重要的一個心理任務就是安全感主要是和他的重要的監護人,一般都是媽媽所形成的依戀關係

第二類,在三到六歲左右,孩子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心理發育任務,主要指的是三角關係,就是孩子和媽媽、和爸爸三角之間所形成的這種特別是和性慾有關的親密關係的模型。

因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的訴求也叫做性的驅動力,和其他生物一樣,是最重要的一種驅動力。

弗洛伊德認為,人最重要的驅動力實際上就兩個,一個是生存驅動力,一個是性的驅動力。

性的驅動力,對於人這樣一個生命來說,是非常的重要。

因為人們在性愛高峰期,大腦分泌的這種快樂的激素,它的量給人帶來的這種獎勵,都是最高等級的。

吸毒成癮的人,大腦的快感中樞和人在性愛高峰期的快感中樞是基本上重疊的。這說明大腦對於性的這種衝動,性的驅動力給的是非常高的一種獎賞機制。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說弗洛伊德才認為在三到六歲,人的性激素分泌的旺盛期,由性的驅動力所形成的孩子和爸爸、和媽媽這樣的三角關係,對人一生的親密關係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03一個人心理和生理髮育的時間序列

有人問了一個問題,精神分析流派所提出的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實際上在六歲之前都已經結束了,那六歲之後難道就不影響了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要在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人的心理發育和人的身體發育是一樣的,它具有時間序列性

這種時間序列性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實際上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我們的基因在什麼時候打開什麼樣的片段,讓這個片段在某個年齡階段作為主導,然後下一個年齡階段又打開另外一個片段,具有非常明顯的時間序列性。

這點在心理學、生理學上有很多依據和證明。

有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的遺傳,甚至都有年齡性。

比如父母或者直系親屬,他們當時精神病發作是什麼年齡,那孩子在這個年齡遺傳這種精神病發作的概率也很高,它也具有時間序列性。

還有心理學研究發現,比如一個孩子錯過了關鍵的語言發展期,過了這個階段之後,再教他說話,他就很難學會了。

因為歷史上找到了很多類似這樣的從小跟動物一起長大的孩子,比如猴孩兒、狼孩兒,到了十多歲了,人們找到他,然後重新用人類的方式給他任何一種教育,包括說話,他就很難學會了。

這就說明人的很多心理發育都有時間序列性,和身體的發育也是一樣的。

比如人在某個階段會長牙,但是過了這個階段再補鈣,牙也不會長了,因為它時間序列停止了。

人的基因片段就像是一個很長的鏈條,哪個年齡階段打開第一個鏈條,接下來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是按照時間序列來依次打開這些開關的。

比如遺傳父母的高血壓或者冠心病,或者某一種嚴重的遺傳病,年齡沒有到就不會發作,它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時間序列性。

04精神分析早期對心理發育的研究

對於人的心理發育而言,精神分析早期進行了很多觀察和個案研究。

他們發現人的安全感建立實際上主要是在三歲之前,特別是客體關係流派認為人的安全感建立主要就是在六個月左右,比如說他的吃奶要充足,他要得到充分的照料和餵養等等。

弗洛伊德就認為三到六歲這個時間,是人的性激素髮育的一個高峰期,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容易形成與性慾力比多有關的親密關係的模型。

也就是說人的不同的心理特徵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他的敏感期重要性不一樣

有的年齡階段就異常敏感,這個階段就很容易形成一些模型。過了這個階段之後雖然也有影響,但就不如之前那麼樣敏感了。

再比如說,在客體關係流派有一個分支叫做自體心理學代表人物科胡特,他發現孩子在一歲左右是形成自戀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就是大家要以他為中心,他有一種自大自誇的需要,有一種中心化的需要。

05人格發育的重要節點

我以前給大家講過的一個課叫人格發育的重要節點,就是人格和人的心理發育在不同年齡段有重要的時間節點。

比如一個孩子在三歲之前,他沒有得到充分的照料,到了三歲之後,到了十一二歲了,就算家裡人每天都陪着他,給他充分的安全感,能夠彌補他三歲之前的安全感不足嗎?是不行的,這就是人的心理發育的任務是有時間節點的。

這個階段假如說任務沒有完成,等到孩子三歲之後,進入幼兒園,然後進入小學,可能在小學的時候孩子學習成績也比較好,學校裏面也許給了他一個中心化的補償,孩子在學校裏面感到非常自戀,但是學校的自戀並不能完全彌補在三歲之前從家庭中不夠中心化,不被充分的自戀這樣的缺陷。

06家庭外的同伴影響

講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經常聽到有人說,原生家庭傷害了他,但是他說的傷害的例子,全部都至少是七歲以後的事情了。因為在七歲之前,這些更早的事情他根本就記不住。

在三歲之前,特別在六個月之前,如果媽媽能每天抱着孩子給他餵奶,喂足了,其實這個時候一個人的基本的安全感建立就夠了。

到了七歲之後,已經不再是需要充分地滿足安全感的時期了,因為安全感的建立敏感期已經過了,現在重要的實際上在同伴成長階段了。

結果很多人說,我七八歲、十一二歲的時候,我母親怎麼對我不好,父親對我怎麼不好等等。

這個時候人的重要的心理發育不在家庭內,而是在家庭外了,重要是在同伴影響中了。就是為什麼說很多人自稱的原生家庭傷害他,他說的這些東西實際上並不足以給他造成傷害和創傷。

那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會說,原生家庭傷害他,怎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呢?下講揭秘。


小明語錄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的訴求也叫做性的驅動力,是人和其他生物都一樣最重要的一種驅動力。人最重要的驅動力實際上就兩個,一個是生存驅動力,一個就是性的驅動力。


原創公眾號:心夥伴( ID:xhb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