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錯誤,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課題

「我有一件事沒做對,該怎麼辦?」這是一句無數青少年在腦海中轉悠許多次,但是極少說出口的話語。

「孩子做錯了事情,應該如何教育?」這是各大平台隨處可見的一個問題。有的人提倡及時糾正,有的人建議循序漸進。有的人主張嚴厲,有的則倡導溫和。

父母長輩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錯誤?

宮崎駿受益無窮的書籍《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中的一個情節,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書中的主人公小哥白尼,是一位15歲的少年。父親幾年前去世,他與母親一起生活,住在附近的舅舅經常過來陪伴他。

有段時間,學校高年級的學生經常找茬,欺負低年級的同學,還揚言要打小哥白尼的一位朋友北見。

四位好朋友在一起商量怎麼應對這件事,最終決定如果高年級的同學真的動手,那大家就一起陪北見挨打。

不久後的一個下雪天,高年級的同學與北見爆發衝突,還對他揮拳相向。另外兩位朋友蒲川和水谷,儘管害怕,依然衝上去擋在了北見身前,與他一起挨打。

小哥白尼就在不遠處,想要站出來,卻遲遲下不了決心邁出那一步。

之後,那群高年級的學生離開,挨打的三位朋友一起抱頭痛哭。小哥白尼僵在原地,內心不斷地喊自己「膽小鬼」,歉疚自己竟然違背約定,但又不敢上前道歉。

可能因為在雪地站立的時間太久,回家後小哥白尼就感冒了,卧床休息了半個月。在這段時間,一開始他一面譴責自己背叛朋友,一面想着到底找什麼樣的理由才能讓朋友們原諒自己。最後頹然地發現,那些通通都是借口。他被無法挽回的後悔折磨着,甚至想到了不再去學校,因為實在不知道如何面對北見他們。

得知事情原委後,舅舅提出小哥白尼立即寫信給北見向他道歉。

小哥白尼仍在猶豫,擔心道歉之後北見依然不原諒自己。

一向溫和的舅舅此時嚴厲起來了,他告訴小哥白尼,和親密的朋友因為這種事分開的確讓人難受,想要重歸於好他也能夠明白。但做錯事情之後,首先想到的不應是這些,而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立即道歉,就算那些朋友要和你絕交,你也沒有資格說半句怨言。

在舅舅的勸告下,小哥白尼鼓起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給北見寫了一封真摯的道歉信。

面對錯誤,想要逃避,是人之常情。希望道歉後,立即獲得原諒,也是人之常情。不過,不是每一次「對不起」,都理所應當換來「沒關係」。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才是重中之重。

曾在網上看過一段有關道歉的話:

「並不是一方承認錯誤並作出道歉,這事兒就完了。你要在「道歉」之後,接受對方的負面情緒的反撲,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會讓你們都筋疲力竭甚至分開,但這才公平。


有的人說「對不起我錯了」,只是為了讓對方趕緊閉嘴,讓錯誤好像從未發生,但那只是逃避責任。接受懲罰,面對後果,才是你道歉的真正含義。」

許多孩子在面對錯誤時,茫然無措,想要逃避,因為他們既不知道如何應對,也沒有勇氣應對。

方法和勇氣,是父母或者長輩需要提供的。

得知這件事的媽媽,給小哥白尼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她讀中學時,一次在神社台階上看到一位穿着木屐提着包袱的老奶奶。看到老奶奶每走幾級台階就休息一下,她覺得自己必須幫忙拿行李,於是決定等老奶奶中途休息時上前幫忙。但是每次她一準備靠近,老奶奶就會邁開步子。一看到老奶奶心無旁騖地想上走,她又不好意思搭話,便默默跟在身後。如此情形重複兩三次,台階到頂了。

她沒能幫上老奶奶,老奶奶也不知道曾經有個女孩子在她身後躊躇着想要幫忙……

雖然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是這件事卻一直被媽媽記在心裏。她時常後悔,為什麼當初自己沒有把心裏的想法付諸行動。

接着,媽媽講了這樣一段話:

「我並不討厭石階的回憶。事後我確實很後悔,覺得當時那樣做就好了、這樣做就好了,但是也有其他事情讓我覺得『還好當時我做了』。我的意思並不是從損益的角度去回想過去,而是心中有溫暖美好的思維後,就將其付諸行動,事後也會覺得『當時這麼做了,真好』。現在回想起來,對虧石階上的回憶,我後來才有了那麼多其他美好的回憶。」

每次讀到這裡,都被媽媽的溫柔和睿智打動。

媽媽告訴小哥白尼,事情已經發生,確實無法挽回,但是如果自己後悔了並因此明白了做人的道路,也不枉費有這樣一段經歷。

舅舅教會了小哥白尼做錯事要勇於承擔以及道歉是什麼,而媽媽則讓小哥白尼認識到如何面對錯誤。

暗暗罵自己是膽小鬼然後逃避這一切是一種做法,正視自己的錯誤,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也是一種做法。

之後,舅舅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封給小哥白尼的信《人的煩惱、過錯與偉大》。無比贊同他在信中的一句話:「我們擁有決定自己言行的力量,因此能從錯誤中重新站起來。

如何面對錯誤,是父母長輩與孩子共同的課題。孩子犯錯之後,他們的世界要麼變小一點,要麼變大一點,這完全取決於他們如何看待錯誤以及如何面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