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妨讓孩子「自作自受」

今日,一則新聞衝上熱搜,廣州的李女士在店裡買水果,一轉頭髮現4歲的兒子將攤上的香蕉砍成好幾截。割壞的香蕉無法售賣,她立即引導孩子給老闆道歉,接着買下了全部割壞的香蕉。

媽媽表示:孩子做錯事必須要為錯誤行為買單

我相信,實際中家長們都是尊重孩子想法的,但是我們正陷入一種困境,即當孩子做出一些惱人的事情或者有無理要求時,例如,央求父母買這買那、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過度迷戀上網及遊戲等,我們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勸阻是那麼無力?為什麼我們的語重心長在孩子面前是那樣的蒼白?

其實,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如果父母不能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進行約束,不忍心對孩子說一聲「不」,這樣的教育就是放棄責任的教育。

例如,有的孩子常常打斷大人的談話,提高嗓門、拽着別人的衣服插話,以吸引別人的注意。如果你在家裡常遷就他的這種行為,他自然不會想到,在外面應該有另一套行為規則。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保證家庭和社會的行為規則一致,拒絕孩子私下的犯規行為實際上是在幫助他掌握統一的「遊戲規則」,提高他的社會適應能力。

就像新聞中的媽媽,看似批評了孩子,實際上培養了孩子責任的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我們希望孩子能這麼做。有些孩子上學忘記帶課本,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回家就對父母哭鬧,責怪父母把他的東西亂放,他找不到了,或早上起來晚了,忘記帶了……為什麼不及時給他送到學校?其實,父母應該拒絕孩子這種推卸責任的要求,讓他試着承受對自己不負責帶來的不悅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這些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應平和、理智。科學地批評和懲罰,不但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會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時也使孩子懂得更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