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約 | 共讀《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

作者:解靚

前幾天天,視頻號推來了好幾條「重慶少年跳橋」,心裏揪得難受,想想自己的獨生女兒,我默默祈禱:希望搜救能夠成功,希望孩子能生還,希望父母不要心碎。然後就又想到了本書《自驅型成長》的譯者序中的一句話「一個人過不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他就會以自己決定的形式,來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這起碼能證明『我的生活還在我的掌控中』」。

當前普遍焦慮的中國父母通常關注的是某個確定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家長盡量為孩子掃平障礙,而不可避免地要去控制孩子。可是這個目標的「終點」在哪裡呢?家長怎麼可能代替孩子掃平一切障礙呢?家長的控制帶來的怎麼會是孩子更加猛烈的反抗呢?

正如書上所說,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取得成功,但是心理學和腦科學告訴我們,只有「勝任力」和「控制感」能夠促成孩子產生自主動機,進而在她或他所感興趣的領域獲得儘力而為所能帶來的最佳表現。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博士是臨床神經心理學家,美國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師,奈德·約翰遜是華盛頓特區家庭輔導企業PrepMatters的創始人,進行過無數場關於家庭和兒童輔導的演講。他們從腦科學和行為科學的角度幫助過無數孩子,共同寫成這本書,就是為了試圖解決一個本質性問題: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對自己的控制感?如何幫助他們找到自驅力並且充分發揮自身潛能?

因此他們從壓力感受和行為動機研究入手,結合大量實際案例對控制感進行了探索。我本人在讀這本書的最大感受是,書中的內容結合了科學基礎和實踐案例,也平衡了「管」和「放」的關係。

它不是一本懸浮的理論,也不是夸夸其談的小樣本案例集合。它告訴我,壓力有正面和負面的作用,如何降低有毒的壓力對孩子的傷害;它告訴我,家長要設置合適的干預邊界,並且給出設置邊界的原則和策略;它告訴我,如何逐步放開這個邊界,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沒辦法理性地處理挑戰時,家長也可以介入;它告訴我,大腦需要「停工期」,降低孩子面對作業和考試的壓力,事實上也能讓他們在考試中表現得更好;它告訴我,如何「馴服技術的野獸」,降低新技術對我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執行功能的傷害。

我無法在這裡一一列舉,希望能跟各位共讀這本書,一起體會和實踐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啟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每個章節的最後都有「今晚怎麼做」,作者雖然沒有告訴我們「我的孩子應該每天練多久鋼琴」或者「孩子大學專業應該選生物還是美術」這些問題的具體答案,但是確實能夠給我們如何開始一步步引導孩子找到心中的熱愛、目標和驅動力提供了手把手的幫助。

養育孩子恐怕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之一,我特別期望自己能像書的結尾處所寫到的:成為一個楷模,讓孩子帶着對這種楷模的認識步入成年,作為一個成年人與人相處,並進一步感知他們自己。

而屏幕前的你,歡迎來到本次由機械工業出版社與四元讀書會共同舉辦的教師讀書活動,我們一起成為更明智的家長,培育更有愛的孩子。

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

作者:[美]威廉·斯蒂克斯魯德 奈德·約翰遜

本書提供腦科學的前沿知識、行為療法的新發現、來自數千名兒童和青少年的案例研究,以及讀者立刻可以採取行動的具體建議,教你如何讓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父母能為孩子做的事永遠是有限的,在某些時候,孩子必須自主行動。如果孩子從小沒有自我驅動力,他在日後的生活中可能被壓力蠶食,面臨更高水平的身心健康風險。本書會給父母所需的工具,幫助你的孩子自信地生活,找到自己的道路。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