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愛上閱讀,閱讀者這個身份非常重要

當你在閱讀這行文字的時候,你的大腦里正在發生着什麼?

閱讀的時候,你的大腦是如何運轉的?

當我在閱讀小說的時候,為什麼會對小說中虛擬世界發生的時候做出一系列情感反應?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閱讀,而一些人不喜歡呢?網絡閱讀和傳統閱讀一樣嗎?

本書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在閱讀時,必須先看到字母加以識別,再將那些字母組成單詞,將單詞組成句子,運用語法規則來理解這些句子。

我們是如何完成這一道道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認知過程的呢?作者帶領我們從字母、單詞、句子、段落一步步解碼神秘的閱讀世界。只有了解了閱讀的這些心智過程,才能進一步解答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閱讀而有些人不喜歡。

精彩書摘:

心理學家用「自動」這個術語表示程序所佔用的工作記憶非常少。工作記憶是一個「工作空間」,思維在這個工作空間里產生,可惜的是這個空間是有限的。同一時間段內,人只能思考一定數量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對新手來說開車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因為他們必須考慮換車道時方向盤要轉動多少度,要與前車保持多大的距離,等等。然而,這些步驟一旦成為「自動」,工作記憶的部分空間就能被釋放出來去做其他一些認知工作,比如和乘客交談。

一旦「讀者」成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閱讀就會成為一種具有經常性和可行性的活動。

未將「讀者」融入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的兒童不太可能將閱讀作為活動選項。他們可能對閱讀持中立,或較積極的態度,但不會把閱讀看成他們要做的事情,正如他們不會刻意地拒絕參加文藝復興節活動一樣,因為他們從來沒想過自己是否會喜歡這個活動。

閱讀理解的重要性大約在小學四年級時會顯現。在這個時期,大部分兒童可以相當流暢地解碼,而閱讀理解的程度也進一步加深了。家中有閱讀習慣的兒童會進行背景知識的儲備,以幫助自己在更具挑戰性的閱讀任務中進行信息推導。這種知識,以及豐富的詞彙量要花上數年的時間才能得以累積,所以在兒童學習解碼的階段,對閱讀的貢獻並不明顯。

閱讀動機的重要性會在中學時期得以顯現。在這個時期,學生的時間壓力增大,休閑閱讀有可能被捨棄。家中有閱讀習慣的兒童向來把自己視為讀者,因而更有可能在生活中保持閱讀習慣。因此,研究不僅為提高閱讀能力提出了建議,也闡明了問題產生的時間段,還強調了應該在問題出現前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