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17日訊(記者 周陽樂 通訊員 嚴曉博)「對於常人來說,『懷胎十月』便可與自己的孩子見面。而我,與自己的寶寶相見卻經歷了8年的艱辛歷程。」一封4頁紙的手寫感謝信,述說了一位母親求子的周折與不易,更飽含了她對醫生們的感動和感謝……近日,小陳與家人抱着出生僅一個多月的嫩毛毛,來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為產科主任張衛社教授團隊送上了鮮紅的錦旗與手寫的感謝信。
歷經8年、4次妊娠,終於當上了媽媽
2013年,首次懷孕的小陳在胎齡20周時不慎流產,被緊急送至湘雅醫院,在張衛社教授、聶聰護土長等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下逐漸走出悲傷,調養好身體。2015年她再次懷孕,可早孕胚胎停育使她陷入絕望,張衛社耐心細緻地研究其流產和停育原因,同時給予了她溫暖的安撫和鼓勵。
2016年,喜訊再次傳來,但不幸的是仍未能圓滿「結果」。懷胎24周的小陳突然肚子疼痛難忍,流血不止。入院當晚,張衛社在病床旁守了她一整夜,積極採取各種保胎措施。可情況越來越危急,張衛社決定安排手術。手術台上,憑藉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張衛社快速找到並剪開了當時為保胎做的環扎手術縫扎線,不到一分鐘就將小寶寶順利接生出來。「如果當時晚一秒沒有剪開縫扎線,我將面臨子宮大撕裂繼而大出血的生命危險,是張主任把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小陳感慨道。不幸的是,只有24周胎齡的寶寶,因尚未發育完善,在新生兒科救治一周後未能闖過難關。
看到她平安生一個健康娃娃是大家最大心愿
「患者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機會,我都希望幫她們抓住。小陳是多囊卵巢,排卵不規律,為要寶寶吃了太多苦……」張衛社憶起這8年陪小陳走過的「求子之路」,淚水衝出了眼眶。
「張主任告訴我,能看到我平平安安生一個健康的娃娃是她最大的心愿,這也是我們全家人的期盼!」2020年,小陳再次懷孕,保胎過程中多次出現異常,前後6次住院,在湘雅醫院產科與國際醫療部醫護人員的全程指導與照護下均化險為夷。她說:「有張主任在,我啥都不怕了!」
2021年7月30日,懷胎37周的小陳突然羊水破裂,在被緊急送往湘雅的途中,六神無主的她忐忑地撥通了張衛社的電話。了解情況後,張衛社立即安排其由急診科直接入產房。產房內,王薇、周小慧醫生不厭其煩地告訴她怎樣用力,為她加油鼓勁。早上5點40分,迎着清晨的曙光,寶寶平安落地。
由於生產過程中過度緊張用力致使宮頸有撕裂,且因疼痛劇烈、患者難以保持體位,醫護人員與小陳反覆溝通、想盡辦法,蔣小娥醫生保持弓腰姿勢一個多小時,成功縫合其深部傷口。產後三天,小陳便順利出院。針對「新手媽媽」母乳餵養的種種困惑,產房的張琴醫生專業耐心地教其如何親喂寶寶,讓小陳收穫良多。
「你們無私的愛,是寶寶來到世上收到的第一份寶貴的禮物,謝謝你們!這8年漫長而又艱辛的懷孕歷程,讓我深切體會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寶貴,也讓我更加了解到了醫者的偉大和艱辛。未來,我會帶着醫護人員的愛與關心,用心呵護好這個來之不易的小生命。」小陳在信中寫到。
[責編:周陽樂]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