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滅蚊又怕「毒」?家有小寶夏日該如何防蚊?

本文涉及專業知識,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驅蚊的知識還有這麼多

夏天讓人感受到煩躁的一個是高溫,另一個就是蚊子了。小寶寶皮膚嬌嫩,特別招蚊子,夏天一到就渾身是蚊子包,家長各種滅蚊設備都用上了,現在很多家庭使用的是電蚊香,但是也會有一部分家長擔心:嬰兒能使用電蚊香嗎?

傳統的盤式蚊香、電蚊香這兩種滅蚊產品的主要成分都是菊酯,菊酯又分為天然菊酯——除蟲菊素,和化學合成菊酯——氯菊酯胺菊酯氯氰菊酯等。電蚊香的驅蚊成分為擬除蟲菊酯,擬除蟲菊酯是一類廣譜殺蟲劑,對人類和多數哺乳動物毒性較低但對蚊子等昆蟲(以及貓、魚)毒性大,可以通過干擾昆蟲的神經系統使他們過度興奮痙攣而死。

圖源:某寶

但盤式蚊香不適合給兒童使用,有傳言說「一盤蚊香相當於120包煙」,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了,但不無道理。傳統的盤式蚊香原理是燃燒時釋放出驅蟲成分,這種方式的缺點是燃燒不充分時會產生很多煙霧。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博物館曾以市面上熱銷的4種蚊香為樣品進行驅蚊實驗,實驗顯示,盤式蚊香的滅蚊效果不錯,但確實會使環境中的PM2.5濃度上升(蚊香燃燒時,實驗中28m2的玻璃房中PM2.5最高達到了500)。

電蚊香成年人可安全使用,

嬰幼兒最好不用

就電蚊香中的有效成分擬除蟲菊酯的安全性來說,不建議嬰幼兒使用。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對擬除蟲菊酯的健康風險評估顯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其對成人造成長期的健康傷害,嬰兒和兒童對其的敏感性並不高於成年人。但有研究發現,擬除蟲菊酯高暴露與嬰兒體重增長有一定相關性。

圖源:某寶

我國在售的很多電蚊香的主要成分為氯氟醚菊酯,而這種成分在英國、歐盟、世界衛生組織並沒有批准通過使用。我國將擬除蟲菊酯列為農藥成分管理,所以正規的電蚊香液都有農藥生產許可證號和農藥登記證,這表明這款產品是經過農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測試。

兒童電蚊香真的有用嗎?

我國對於氟氯醚菊酯的安全標準要求為0.1%~1.2%,目前國內沒有單獨設置兒童的蚊香液安全標準,市面上的兒童電蚊香說到底是為了安全降低了有效成分的含量,同時也犧牲了部分效果,可能達不到滅蚊效果但也可以達到一定的驅蚊作用。

市面上常見其他兒童適用的驅蚊劑成分為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兩種。但國內外的消費者對避蚊胺存在誤解,以至於很多產品標明自己「不含避蚊胺」,其實避蚊胺是一種相對安全的驅蚊成分,毒性很小,有效濃度為10%~30%,濃度越高驅蚊時長越長,但也不是越高越好,需在有效濃度內使用。

圖:避蚊胺的分子結構

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2月齡以上嬰兒使用避蚊胺,2月齡以下的嬰兒不宜使用,2歲以內的兒童每天不宜使用超過1次。美國環保署(CDC)建議2月齡以上嬰兒使用派卡瑞丁,加拿大兒科學會建議6月齡以上嬰幼兒使用。

驅蚊手環、驅蚊貼靠譜嗎?

《新英格蘭雜誌》的對照研究、美國兒科學會都已證實驅蚊手環是沒有用的。驅蚊手環和驅蚊貼都是把某種有效成分固定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全身效果並不理想,有數據顯示其有效範圍僅為4cm左右。

圖源:某寶

並且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很多驅蚊手環並沒有農藥登記登記證,其產品安全性難以保證。並且驅蚊成分直接接觸皮膚容易引起皮膚過敏,造成水皰、瘙癢、丘疹以及紅斑等皮疹癥狀。

使用驅蚊產品須注意安全問題

1.電蚊香在使用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安全問題,每年夏天都會發生電蚊香使用不當引起火災事故。還有孩子誤喝蚊香液致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2.使用驅蚊劑之前需要仔細閱讀使用指南和注意事項,含有除蟲菊酯的產品不要塗抹在皮膚上,也不要將驅蚊劑塗抹在受損的皮膚上。在使用時要注意避開孩子的鼻子、嘴巴、眼睛,避免孩子通過口鼻或皮膚黏膜吸收驅蚊劑。

3.當孩子遠離蚊蟲聚集的地方回到室內時,要及時清洗掉皮膚上的驅蚊產品。

嬰幼兒平時怎樣防蚊?

1.2個月以下嬰兒不建議使用驅蚊液

2.盡量使用物理防蚊的辦法,給寶寶生活的環境安裝紗窗、蚊帳等,外出穿上長袖長褲防蚊;

3.早晨和傍晚少帶孩子外出,注意避開草地、公園等蚊蟲較多的地方;

4.注意家中清潔,清除積水,減少蚊蟲孳生;

5.選用防蚊產品時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仔細閱讀說明書。

參考文獻:

[1]https://www.epa.gov/insect-repellents/find-repellent-right-you

[2]https://kidshealth.org/en/parents/repellent.html

[3]https://www.cdc.gov/features/stopmosquitoes/index.html

[4]https://www.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34/6/16.2

[5]鄭明嵐,齊小娟,鄔春華,汪國權,盧大勝,常秀麗,周志俊.擬除蟲菊酯農藥暴露對嬰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12,20(5):409-412,434.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柚子

責任編輯:CiCi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

投稿/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yxj_ek@yx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