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在,這孩子就像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
在范先生眼裡,兒子亮亮是個聽話的孩子。
上小學三年級時,亮亮在學校的表現還比較出色;但上四年級時,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到了五年級,同齡孩子一般都知道主動學習了,亮亮卻還不知道用功,非得范先生催促,他才去寫作業、看書。
「現在,這孩子就像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沒有學習主動性。這樣下去,到了初中可怎麼辦?」對此,范先生很是着急。
我給亮亮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評,讓他按照要求臨摹圖形,圖形要畫在指定空位上,盡量與原圖一樣。測評共8頁,亮亮每畫完一頁就停下來,放下筆,坐姿端正地等着。直到我給出翻頁的指令後,他才翻到下一頁繼續畫。
我說:「亮亮,畫完一頁後,你可以翻過去接着畫。」可他還是固執地等我的指令,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
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如此聽話,我很驚訝,同時也感到孩子有些問題。根據經驗,我推測范先生在家事事都會為亮亮規劃和代勞。仔細一問,果然如此。
02
「為孩子付出這麼多,
怎麼到頭來還是我的錯?」
范先生說,亮亮每天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做到什麼程度,包括讀什麼書、讀幾頁,他都為孩子規劃好了。
「我是為他好,這樣他可以少走彎路,提高效率。」范先生說,「只是亮亮現在有點太依賴家長了,早上起來先幹什麼後幹什麼,穿哪件衣服,自己都沒個主意。」
我不客氣地告訴范先生,亮亮的這些問題,是因為家長代勞得太多、規劃得太細、照顧得太全造成的。范先生感到很委屈:「我為他付出這麼多,怎麼到頭來還是我的錯?」
我解釋道,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長從一開始就不允許孩子犯錯和嘗試,孩子抗爭幾次無果後,就會失去信心,接受家長的安排。
這種聽話可能一開始會讓家長滿意,但長此下去,會造成孩子沒有家長的指令就無法做任何事。孩子失去做事的主動性,凡事等指令,這樣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一旦固定,等到了高年級想改就比較困難了。
因為這時家長一放手,孩子就亂套,而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孩子,也很難取得好成績。
03
有時候父母袖手旁觀比事事代勞更好
「父母要做的不是代替孩子探索世界,而是替孩子掃除路上的危險,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對范先生說,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聰明、更有潛力,我們要相信孩子。
更重要的是,在獨自探索中,孩子培養了興趣、學會了思考、懂得了獨立、嘗試了創新,日積月累,他的很多能力和優秀品質都會被培養和鍛鍊出來。所以,有時候父母袖手旁觀比事事代勞更好,也更有智慧。
「哦,要允許孩子犯錯,給他時間,讓他慢慢成長。家長如果等不及,拔苗助長,會適得其反。」范先生有些明白過來了。
控制型家長如何告別專制,
改善親子關係呢?
亮亮的爸爸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長。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愛,很多時候都是害,或者說是以愛的名義行使了害的權利。那麼此類家長應該如何告別專制,改善親子關係,培養健康快樂的孩子呢?
●不要束縛孩子的手腳,給孩子空間
亮亮的爸爸聽從我的建議,決定多給亮亮一些自由的時間。以前,亮亮爸爸每天開車送兒子上下學,現在讓孩子自己搭公交車。一開始,亮亮有些手足無措,偶爾還會坐錯車。
亮亮爸爸幾次想干預,但都忍住了。
很快他發現,亮亮學習能力很強,一段時間後,他坐公交車已經很老練了,作業完成情況也大大改善,還知道幫助媽媽做家務,並且不再膽怯,出門和別人打交道大方、得體。
亮亮的爸爸深有感觸地說:「孩子事無巨細都聽家長的,會讓家長感覺舒服,但不能讓孩子成長。而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可能會出差錯,惹家長生氣,但孩子的能力明顯增強。」
●冷靜交流,用誇讚代替辱罵
我曾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當父母教育我時,我想對他們說什麼?下面是學生們的回答——
「態度友好一些會更好,父母教育我們沒關係,但要像大姐姐、大哥哥和朋友。」
「不要一張口就責備,最好先問清楚情況再開口。」
「即便我做錯了什麼,也不要大喊大叫。因為大喊大叫,不僅讓你看上去很傻,還會讓我感到憤怒和反叛。真正的交談需要真誠。」
從孩子口中,我們得知嘮叨、大喊大叫、羞辱是最差的教育方式,而冷靜、真誠的態度,才會讓孩子感覺到尊重和友好,從而願意和家長交流。
●與孩子相互尊重
有的家長會用強硬的口氣問孩子:「我這麼做,你同意嗎?」孩子心中不樂意,卻只能回答「同意」。可家長一轉身,孩子就違反家長的意思。
這時,家長往往火冒三丈,嚴厲地批評孩子。這是家長的錯,約定不能一廂情願,要雙方共同制訂規則,孩子才會心甘情願地遵守。
你可以說:「我不同意這樣做,但我願意和你一起想辦法,直到咱們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約定。」但如果暫時無法達成雙方都同意的約定,就要允許孩子按照他以前的方式做,直到達成雙方都能同意的約定。
●告訴孩子你愛他
很多孩子和父母發生衝突,是因為不理解父母的用意。當孩子反叛時,我們不妨反思一下,有沒有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當你教育孩子時,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對他的貶低和不屑,他自然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這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我們要做的是,相信孩子,讓孩子明確知道我們跟他是站在一邊的。
作者:鈴蘭
編輯:付曉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