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奇地聽話,就像算盤珠子一樣撥一撥才肯動一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2020年11月23日11:48:03 育兒 1456

孩子出奇地聽話,就像算盤珠子一樣撥一撥才肯動一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天天要聞

01

「現在,這孩子就像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

在范先生眼裡,兒子亮亮是個聽話的孩子。

上小學三年級時,亮亮在學校的表現還比較出色;但上四年級時,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到了五年級,同齡孩子一般都知道主動學習了,亮亮卻還不知道用功,非得范先生催促,他才去寫作業、看書。

「現在,這孩子就像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沒有學習主動性。這樣下去,到了初中可怎麼辦?」對此,范先生很是着急。

我給亮亮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評,讓他按照要求臨摹圖形,圖形要畫在指定空位上,盡量與原圖一樣。測評共8頁,亮亮每畫完一頁就停下來,放下筆,坐姿端正地等着。直到我給出翻頁的指令後,他才翻到下一頁繼續畫。

我說:「亮亮,畫完一頁後,你可以翻過去接着畫。」可他還是固執地等我的指令,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

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如此聽話,我很驚訝,同時也感到孩子有些問題。根據經驗,我推測范先生在家事事都會為亮亮規劃和代勞。仔細一問,果然如此。

孩子出奇地聽話,就像算盤珠子一樣撥一撥才肯動一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天天要聞

02

「為孩子付出這麼多,

怎麼到頭來還是我的錯?」

范先生說,亮亮每天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做到什麼程度,包括讀什麼書、讀幾頁,他都為孩子規劃好了。

「我是為他好,這樣他可以少走彎路,提高效率。」范先生說,「只是亮亮現在有點太依賴家長了,早上起來先幹什麼後幹什麼,穿哪件衣服,自己都沒個主意。」

我不客氣地告訴范先生,亮亮的這些問題,是因為家長代勞得太多、規劃得太細、照顧得太全造成的。范先生感到很委屈:「我為他付出這麼多,怎麼到頭來還是我的錯?」

我解釋道,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長從一開始就不允許孩子犯錯和嘗試,孩子抗爭幾次無果後,就會失去信心,接受家長的安排。

這種聽話可能一開始會讓家長滿意,但長此下去,會造成孩子沒有家長的指令就無法做任何事。孩子失去做事的主動性,凡事等指令,這樣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一旦固定,等到了高年級想改就比較困難了。

因為這時家長一放手,孩子就亂套,而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孩子,也很難取得好成績。

孩子出奇地聽話,就像算盤珠子一樣撥一撥才肯動一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天天要聞

03

有時候父母袖手旁觀比事事代勞更好

「父母要做的不是代替孩子探索世界,而是替孩子掃除路上的危險,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對范先生說,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聰明、更有潛力,我們要相信孩子。

更重要的是,在獨自探索中,孩子培養了興趣、學會了思考、懂得了獨立、嘗試了創新,日積月累,他的很多能力和優秀品質都會被培養和鍛鍊出來。所以,有時候父母袖手旁觀比事事代勞更好,也更有智慧。

「哦,要允許孩子犯錯,給他時間,讓他慢慢成長。家長如果等不及,拔苗助長,會適得其反。」范先生有些明白過來了。

孩子出奇地聽話,就像算盤珠子一樣撥一撥才肯動一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天天要聞

孩子出奇地聽話,就像算盤珠子一樣撥一撥才肯動一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天天要聞

孩子出奇地聽話,就像算盤珠子一樣撥一撥才肯動一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天天要聞

控制型家長如何告別專制,

改善親子關係呢?

亮亮的爸爸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長。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愛,很多時候都是害,或者說是以愛的名義行使了害的權利。那麼此類家長應該如何告別專制,改善親子關係,培養健康快樂的孩子呢?

●不要束縛孩子的手腳,給孩子空間

亮亮的爸爸聽從我的建議,決定多給亮亮一些自由的時間。以前,亮亮爸爸每天開車送兒子上下學,現在讓孩子自己搭公交車。一開始,亮亮有些手足無措,偶爾還會坐錯車。

亮亮爸爸幾次想干預,但都忍住了。

很快他發現,亮亮學習能力很強,一段時間後,他坐公交車已經很老練了,作業完成情況也大大改善,還知道幫助媽媽做家務,並且不再膽怯,出門和別人打交道大方、得體。

亮亮的爸爸深有感觸地說:「孩子事無巨細都聽家長的,會讓家長感覺舒服,但不能讓孩子成長。而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可能會出差錯,惹家長生氣,但孩子的能力明顯增強。」

●冷靜交流,用誇讚代替辱罵

我曾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當父母教育我時,我想對他們說什麼?下面是學生們的回答——

「態度友好一些會更好,父母教育我們沒關係,但要像大姐姐、大哥哥和朋友。」

「不要一張口就責備,最好先問清楚情況再開口。」

「即便我做錯了什麼,也不要大喊大叫。因為大喊大叫,不僅讓你看上去很傻,還會讓我感到憤怒和反叛。真正的交談需要真誠。」

從孩子口中,我們得知嘮叨、大喊大叫、羞辱是最差的教育方式,而冷靜、真誠的態度,才會讓孩子感覺到尊重和友好,從而願意和家長交流。

●與孩子相互尊重

有的家長會用強硬的口氣問孩子:「我這麼做,你同意嗎?」孩子心中不樂意,卻只能回答「同意」。可家長一轉身,孩子就違反家長的意思。

這時,家長往往火冒三丈,嚴厲地批評孩子。這是家長的錯,約定不能一廂情願,要雙方共同制訂規則,孩子才會心甘情願地遵守。

你可以說:「我不同意這樣做,但我願意和你一起想辦法,直到咱們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約定。」但如果暫時無法達成雙方都同意的約定,就要允許孩子按照他以前的方式做,直到達成雙方都能同意的約定。

●告訴孩子你愛他

很多孩子和父母發生衝突,是因為不理解父母的用意。當孩子反叛時,我們不妨反思一下,有沒有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當你教育孩子時,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對他的貶低和不屑,他自然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這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我們要做的是,相信孩子,讓孩子明確知道我們跟他是站在一邊的。

作者:鈴蘭

編輯:付曉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一碗下肚,懷孕37周女子流產!竟是家中「藏毒」 - 天天要聞

一碗下肚,懷孕37周女子流產!竟是家中「藏毒」

隨着炎熱夏季的到來,各類冰鎮冷藏食品逐漸「火熱」起來,但安全問題仍需重視,因為即便在冷藏環境下,許多嗜冷細菌仍能大量繁殖。其中一種名為李斯特菌的細菌需要格外引起警惕,因為它專愛挑孕婦和嬰兒「下手」,生活中該如何避免呢?近日,一位「准媽媽」在社交平台講述自己的遭遇:懷孕37周,因食用冷藏食品引發李斯特菌...
別再盯成績了,你娃快沒電了 - 天天要聞

別再盯成績了,你娃快沒電了

「養廢了」——這個詞最近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討論中越來越常見。是的,不是被別人說,而是你自己做的。你當初一心想讓孩子好,結果,你用你的好心情,把孩子的未來給捧上了山崖。那些「養廢」孩子的家長,真不是嘴巴上講得好聽,結果卻不知不覺把孩子弄得很差
嚴防!「冰箱殺手」來了! - 天天要聞

嚴防!「冰箱殺手」來了!

炎炎夏日許多人的冰箱中存放着西瓜、哈密瓜、冰激凌等美食但是如果家裡有老人、孕婦或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得小心「冰箱殺手」——李斯特菌李斯特菌在夏天尤為常見,許多感染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人們吃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冷藏即食食品,例如奶製品、熟食肉類、沙
父親因工死亡,試管嬰兒能申請撫恤金嗎?法院判了 - 天天要聞

父親因工死亡,試管嬰兒能申請撫恤金嗎?法院判了

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5月27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發佈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事例,其中涉及一起試管嬰兒享受撫恤金待遇案件。陳某與郭某婚後因不孕症就醫,冷凍9枚胚胎。在胚胎移植前,陳某因工死亡,被認定為工傷。隨後,郭某接受胚胎移植生下陳小某,並銷毀剩餘胚胎。2024年5月,陳小某申請供養親屬撫恤金遭某社保中...
兒童針筒玩具熱銷,是「解壓神器」還是「危險利器」?多方提醒—— - 天天要聞

兒童針筒玩具熱銷,是「解壓神器」還是「危險利器」?多方提醒——

一個針筒、一個捏捏樂,組成了一款近期風靡校園周邊文具店的兒童玩具產品,針筒看上去和醫院使用的注射器幾乎一樣。網絡視頻里宣稱,這款玩具玩法簡單,十分解壓,只需要用針筒把空氣注入玩具中,形成空氣泡,再去捏爆泡泡就可以。然而,這款兒童玩具卻引起了家長們的不安。不少家長表示,此類玩具非常危險,存在安全隱患。...
【視頻】父親工亡後,冷凍受精胚胎植入母體成功分娩,他是遺腹子嗎? - 天天要聞

【視頻】父親工亡後,冷凍受精胚胎植入母體成功分娩,他是遺腹子嗎?

什麼是遺腹子?《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為:懷孕婦人於丈夫死後所生的孩子。在自然受孕情況下,遺腹子是先懷孕、丈夫死亡之後出生的孩子。那麼,一對不孕不育的夫妻進行胚胎體外培育,在丈夫工傷死亡後,胚胎再植入妻子體內之後出生的兒子小強(化名)是遺腹子嗎?小強能申領其父工亡後供養親屬撫恤金嗎?近日,在江蘇某...
防「溺」於未然,安全伴成長!這些防溺水知識一定要教給孩子! - 天天要聞

防「溺」於未然,安全伴成長!這些防溺水知識一定要教給孩子!

夏季炎熱,親水活動成為不少人的消暑選擇,但隨之而來的溺水風險也顯著增加。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急診科龍華君主任醫師提醒:每年夏季都是溺水事故高發期,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群體,溺亡悲劇時有發生。掌握科學防溺知識、強化安全意識,是守護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線。一、為什麼青少年容易發生...
語言發育黃金期:0-3歲親子對話質量影響未來學習力 - 天天要聞

語言發育黃金期:0-3歲親子對話質量影響未來學習力

►本文2227字 閱讀3分鐘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就醫。
雙胞胎姐妹苦求媽媽不要離開,爸爸外出找了一年無果,七旬爺爺靠三畝地養活倆娃 - 天天要聞

雙胞胎姐妹苦求媽媽不要離開,爸爸外出找了一年無果,七旬爺爺靠三畝地養活倆娃

初夏的風拂過門前的苞谷地,兩個孫女彎腰除着多餘的雜苗。「當年她不要,如今就是給一座金山銀山也不換,咱家這一對小棉襖比啥都金貴。」李爺爺在地頭抽着煙袋,心裏的滿足不知不覺爬上了眼梢。莊上的人都知道李爺爺有一對孝順孫女,雖然兒子兒媳都不在身邊,可家裡有一對雙生姐妹花,這在莊上屬於獨一份。七十歲的李爺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