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各地進入冬天,在一些北方地區溫度降低很多,人們紛紛穿上秋褲、棉服來抵禦寒冬。大人們穿得比較隨意,但他們比較關心孩子的感受。
每到冬天都會引起一場小的對抗:到底是娃覺得冷,還是家長覺得冷?經常看到好多老人給孩子穿六七件衣服套在一起,孩子不得動。
家長在冬季容易誤解的幾件事
關於冬天怎樣判斷孩子冷不冷,很多家長常做錯4件事,娃不舒服有苦難言。
1)摸手並不代表孩子體溫
冬天時,家長總會通過摸手來判斷孩子的體溫。這個是不準確的,因為手一直暴露在外面,而且處於身體的末梢循環,與實際體溫有差別。
尤其是孩子冬天經常接觸碰涼的東西,手部溫度自然會更涼。這時家長摸孩子的手會低於體溫,實際上孩子並不冷。
2)打噴嚏不一定是生病
家長最怕孩子打噴嚏,老人更是聽到噴嚏聲就給孩子添衣服,說娃是因為吹到冷風。
實際上在身邊有灰塵、或者鼻腔里有些干時,還有很多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孩子打噴嚏,只是一下噴嚏並不能證明孩子感冒。
3)老人覺得孩子冷,孩子並不冷
這裡並不是批評老人不懂得照顧孩子,而是老年人跟孩子比起來,血液循環速度慢,同樣的溫度孩子很熱老人卻覺得冷。
如果以老人的溫感去給孩子穿衣服,必然會造成孩子出汗,冬天室內外溫差大,孩子如果出汗了吹到冷風,會更容易感冒。
4)被子蓋太厚
家長在冬天會給寶寶被子蓋得太厚,還喜歡「壓被角」,在原有的被子上再蓋一層衣服或者是小被子,來給孩子加溫。
其實這種方式不利於孩子睡眠,娃的被子跟家長厚度差不多就可以,蓋兩層睡起來不舒服,晚上會不自覺踢掉被子而着涼。
身上蓋太厚的被子對孩子來說很重,大人試一下就會知道蓋兩層被子呼吸會覺得困難。
想知道孩子到底冷不冷,應該摸哪裡?
★ 孩子的脖頸處
醫學研究證明,孩子脖子後面是家長試探溫度比較準確的。
家長首先要注意讓自己的手是溫熱的,再去觸碰孩子的脖頸處。如果脖頸是溫熱且乾爽的,那麼說明孩子的感受剛剛好。
如果脖子後面涼說明孩子有些冷,需要及時添衣。若已經出汗了說明寶寶現在穿得太多,或者是玩累了大量出汗,需要休息、適當減掉衣服、補充水分。
★ 摸摸小腳丫
家長只注重給孩子穿棉服、穿馬甲卻忘記腿部和腳部的保暖,事實上腿部保持溫暖後整體都不會覺得太冷。
所以媽媽可以摸一下寶寶的腳丫,如果腳丫很涼說明寶寶已經很冷了。加強腿部保暖或者換一雙厚鞋子,否則寶寶容易、並引起腸胃不適。
冬季正確的穿衣方式
冬天並不是穿得越多越好,基本要保證在外不冷,在室內方便脫換,家長要掌握正確的穿衣方式。
不同地區有溫差,但穿衣組合方式是一樣的,貼身內衣+毛衣(衛衣)+棉服(外套),特別冷的地方可以在毛衣外加個馬甲,秋褲根據氣溫選擇厚度。
衣服數量不需要太多,孩子活動起來很不方便,還容易引發「捂熱綜合征」。反覆感冒、發燒、咳嗽等,孩子太遭罪。
糰子媽心裏話:
年輕父母和老人都關心孩子的身體,只是有時掌握不到正確的方式,帶娃路上需要一點點摸索,發現走進誤區要及時改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