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刀」激發孩子暴力傾向?不必對玩具上綱上線

2023年09月30日17:20:04 育兒 1907
「蘿蔔刀」激發孩子暴力傾向?不必對玩具上綱上線 - 天天要聞

□陳勇錚 (廣西大學)

近期,一款名為「蘿蔔刀」的玩具走紅網絡,在中小學周邊熱銷。對此,有媒體發佈報道,稱其「危險」,一些家長也對孩子玩蘿蔔刀感到擔憂。重慶某大學教授稱,玩蘿蔔刀可能會從潛意識裡激發孩子的暴力傾向。筆者認為,這未免小題大做了。

讓媒體、家長和專家如臨大敵的「蘿蔔刀」,其實只是一款彩色塑料玩具。它形狀像刀,配色似蘿蔔,藉助自身重力實現刀體滑動。雖然名字裡帶個「刀」字,但蘿蔔刀的材質是塑料而非金屬,刀頭也呈鈍角,並不鋒利。我們不應對這樣一款玩具如此上綱上線、大肆批駁。

如果說,個別商家生產的蘿蔔刀採用劣質塑料,對人體有害,那麼「危險」還可以理解,進行一些規範也是沒有問題的。但在新聞中,記者使用蘿蔔刀戳紙、扎蘋果來試圖證明其「殺傷力」,真叫人哭笑不得。許多常見的物品,如三角尺、圓規,都能輕易的戳破紙,難道要禁止學生使用它們嗎?手指還可能戳到眼睛,難道要禁止使用手指嗎?就算是紙本身,其鋒利的邊緣也能劃傷皮膚,難道可以不用紙嗎?因為某件物品有微乎其微的殺傷力就避之不及,這和因為害怕噎死就不吃東西又有多大區別呢?在筆者看來,記者證明蘿蔔刀危險的過程並沒有充分的說服力。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玩蘿蔔刀影響學習,這個觀點本身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相比於指責蘿蔔刀,更關鍵的不應該是去教育孩子嗎?讓孩子分清玩具和真刀的區別,知道什麼場合可以玩,引導孩子去正確的玩,才是家長真正應該做的事。要知道,對於兒童來說,玩具算得上是剛需。就算市面上不賣蘿蔔刀了,孩子還會選擇去玩別的,如陀螺、彈珠、手指滑板等,都曾風靡一時。要以現在家長們嚴苛的審視態度來說,都有安全隱患,恐怕一個都玩不成了。筆者曾經被樂高積木扎到腳,這隻能說明我沒有小心走路,難道藉此來控告樂高就是合理的嗎?

蘿蔔刀何罪之有?請各位家長捫心自問一下,小時候有沒有玩過比蘿蔔刀更危險的玩具,它們影響了個人的成長嗎?有些家長現在說蘿蔔刀影響孩子,過去還有網絡遊戲、小說、電視……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失敗,簡單的歸咎於某項娛樂方式嗎?沒有人不需要娛樂,為什麼對孩子要求那麼多呢?到底是覺得蘿蔔刀不安全,還是因為它們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又或許只是覺得孩子「不服管」呢?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東西,我們也不可能讓孩子生活在真空地帶里一輩子,開明的家庭應該容得下一個小小的蘿蔔刀。

和網絡一同成長的10後,遠比當年的90後、00後見識更多。他們會不知道刀不能對着人捅?有孩子作惡傷人,那是其自身道德底下,外加缺乏教育引導的結果,而無論是刀還是別的什麼都只是行使惡的工具。假如一個罪犯說自己殺人是因為他有刀,你會不會覺得這人瘋了?問題的根源在人和社會環境,到底是缺乏良好的教育,還是玩具真有魔力能夠誘使人去殘害同學,家長心裏應該有個數。

玩蘿蔔刀真的會激發孩子暴力傾向嗎?這個問題很難有確定的答案,因為難以證明兩者的相關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社會上存在某些專家,避重就輕,信口開河,本末倒置。有些媒體更是添油加醋,搬弄是非,博人眼球。很多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和學習的工具人,無視其自我成長和娛樂的需求,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還要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所謂的「危險」和「暴力傾向」應該由家長和老師的教育負責,卻不該對玩具上綱上線。一個塑料材質的蘿蔔刀,和一個對蘿蔔刀都能夠大加指責的社會,到底哪個才是更可怕的?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與媽媽展開一場關於更年期的對話 - 天天要聞

與媽媽展開一場關於更年期的對話

34種癥狀在2025年3月播出的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中,主持人李靜首次袒露自己的絕經過程:「今年我54歲,已經絕經兩年了。」盜汗的癥狀和手足無措甚至自我厭棄的情緒瀰漫在李靜的更年期。在一次發佈會上,正在主持的李靜經歷了嚴重的盜汗,「我就像進入了一個桑拿房,粉底混着汗水不斷地流進鎖骨,我的大腦一片空白,完...
《偷聽母親》丨讀者分享會新加坡母親節專場,分享了這篇文章 - 天天要聞

《偷聽母親》丨讀者分享會新加坡母親節專場,分享了這篇文章

奔流新聞訊(記者鄭重)5月11日下午,新加坡讀者分享會第4期母親節專場在中國文化中心圖書館舉行。來自新加坡各行各業熱愛閱讀的華人朋友們歡聚一堂,以共讀美文的方式慶祝母親節。除了現場的60多名觀眾,新媒體《獅城頭條》現場直播也吸引了線上5000多名的觀眾參與。此次活動由獅城讀者分享會、讀者雜誌社、新加坡善濟文化...
川渝媽媽是怎麼做到統一的? - 天天要聞

川渝媽媽是怎麼做到統一的?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愛瑾,感謝大家點點關注,找我不迷路哦!!!今天是母親節,在這裡祝天下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有一種愛,叫川渝母親對子女的愛!這種愛帶點陰陽怪氣,陪伴着我們長大,成年後,又傳承給孩子:我媽媽:一天到黑懶收拾,現在找不到怪那
因為是一個母親,所以更要懂得愛自己 - 天天要聞

因為是一個母親,所以更要懂得愛自己

今天是母親節,朋友圈裡到處都是曬母親節禮物的!是女兒,是媽媽,是兒媳,這是我的多重角色,作為女兒,我希望我的媽媽健康長壽,媽媽健康了,我們才能安心的工作,才能安心的照顧好小家!作為媽媽,我希望我的孩子永遠平安健康!作為兒媳,我也希望我的婆婆
退休後才發現:原來夫妻恩愛全是演給孩子看的 - 天天要聞

退休後才發現:原來夫妻恩愛全是演給孩子看的

搭夥半輩子,戲散場了才看清年輕時候,總覺得兩口子吵架不吉利,在孩子面前裝也得裝出和睦樣。摔了碗要憋着火笑,心裏涼透了還得並排散步。那時候想着,演戲是為了孩子好,別讓娃在提心弔膽里長大。可等到孩子成家搬走了,退休在家大眼瞪小眼,才發現——戲台
母親節致敬我親愛的媽媽 - 天天要聞

母親節致敬我親愛的媽媽

母親節致敬我親愛的媽媽 監利市白螺中心小學五(三)班鄒知夏 親愛的媽媽今天是我們相遇的第1524天,相識的1831天,多出的307天是我在你肚子里和你單獨生活的天數。都說虛歲的來源是和媽媽最親密的十個月。 從這1524天里我見到了一位正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