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躲貓貓?背後其實隱藏着認知能力的發展信號

2022年10月10日17:33:03 育兒 1361

CD爸媽

昨天帶DD來辦公室,嘿,這小傢伙可算是玩瘋了,跑這躲貓貓來了。

關鍵,沒人要跟他玩,他主動「挑事兒」。

我正跟同事聊工作呢,他就躲在椅子後面,嘴裏念叨着:來找我吧。

殊不知……早就暴露了,被辦公室玻璃後面的小夥伴逮個正着。

有沒有發現,小孩兒們都特別喜歡躲貓貓。

像DD這種有行動能力的,就是利用環境各種躲藏。家裡的衣櫃里、桌底、門後、窗帘後邊……都曾經窩過一隻娃。

那小一點的寶寶呢,你只要把臉擋上,再出現,信不信,能玩上半天,而且還能逗得他們哈哈大笑。

不得不說,這算是低幼階段,成本最低的一種親子互動方式了。

有時候我也就搞不懂了。

躲貓貓的魅力怎麼就這麼大呢?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

今天,咱們就嘮嘮躲貓貓背後的奧秘吧!

Part.1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躲貓貓?

其實啊,這跟孩子「物體恆存意識」的覺醒有關係。

物體恆存(客體永久),顧名思義,是說:物體是恆久存在的,並不是看不見就是消失了。

但是,小月齡的寶寶,並不懂這麼深奧的道理。

在他們看來,我看不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

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一項「幕布實驗」,得出了這項結論。

當研究人員給小寶寶一個玩具時,寶寶會伸手去拿;

但當用「幕布」擋住這個玩具時,寶寶就不再尋找,好像這個玩具並不存在一樣。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躲貓貓?背後其實隱藏着認知能力的發展信號 - 天天要聞

這也是為什麼,最初寶寶看不到媽媽的時候會哭鬧。

這是因為他以為你消失了呀。

而躲貓貓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其實說白了就是「看不見-以為消失了-又出現了」的一個過程。

這慢慢刷新了寶寶的認知,他會發現玩耍的對象,雖然剛才看不見了,但卻是實際存在的,不會真正的消失,也不會發生本質的變化。

對於寶寶來說,這是一種十分新奇的體驗。

所以他們才會不斷的想要踐行這種體驗,從中獲得認知的提升和樂趣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躲貓貓?背後其實隱藏着認知能力的發展信號 - 天天要聞

隨着寶寶慢慢長大,他們依然會對躲貓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是因為,他們慢慢了解到了,看不到的東西並非不存在。

每次玩的時候,都是孩子在加深「你還在這裡」的意識,哪怕暫時誰也看不見誰,但當我找到你,或者當你找到我的那一刻,他會明白「你果然還在」。

這種能預料到結果的掌控感,和找到後的成就感,會讓孩子感覺非常愉悅。

這麼來看,孩子當然喜歡躲貓貓啊,這也就不怎麼奇怪了吧。

Part.2

孩子怎麼總是藏不嚴實?

為什麼我會提這個問題呢?

相信大家都有這種體驗:

頭是藏到了書桌底下,但大半個身子還在外面;

甚至有時候還伴隨着小奶音,就跟昨天DD似的:「我藏好了,快來找我呀。」

笑不活了,我這一開局就找到了,是不是顯得有點不禮貌啊。

還好我多少有點得(演)(技)(在)(線)了,還能水水時長,多找找娃,畢竟DD甚至偶爾會直接說:「我在門這裡,找吧。」

想當初,我也一度感覺很迷惑哈,好好的娃玩起捉迷藏怎麼是這樣的。

呃~看起來不太聰明的亞子~

還不止如此呢,我在網上一看,什麼捂着眼藏牆角的,單把頭藏床底下的……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躲貓貓?背後其實隱藏着認知能力的發展信號 - 天天要聞

稀奇古怪,各式各樣,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很!明!顯!

咋回事啊?

這是因為,6歲以內的孩子,具有「自我中心」的特徵。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在孩子的眼裡,如果我看不見你了,那你也就看不見我了。

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還不完善嘛,剛開始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去看待事物的,其實是很主觀的。

當他捂住眼睛、藏住頭,他就看不到任何東西了,自然也就主觀的以為別人和他一樣,也看不見任何東西了,包括看不見他。

所以和娃玩捉迷藏的時候,咱們經常會看見他這種「藏了個寂寞」的情況。

Part.3

陪孩子躲貓貓有什麼好處?

在很多人看來,躲貓貓可能是個很小很簡單的遊戲。

但其實,它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深遠滴。

前面咱們也提到了,對於小娃來說,躲貓貓的過程就是物體恆存意識發展的過程。

那也就意味着,這個遊戲能夠幫助寶寶發展認知,認識物體恆存

而物體恆存,對於寶寶發展空間概念、因果關係、邏輯思考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常和寶寶玩躲貓貓,還會有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1加深情感連接

如果你陪孩子躲過貓貓,肯定會知道:

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是全身心投入的。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躲貓貓?背後其實隱藏着認知能力的發展信號 - 天天要聞

就拿我來說吧,每次陪DD玩,甭管他藏得嚴不嚴實,我都會化身戲精本精,一邊四處尋找一邊說:「在哪呢,找不到你啦,急死我了~」

DD感受到我為找他而着急的心情,是會開心和滿足的。

有時候自己都忍不住,出聲回應我,指個方向,或者乾脆告訴我在哪裡。

在你找他的這個過程中,他可能會緊張,會期待被找到。

等你終於找到他了,所有的情緒一齊迸發出來,孩子會迫切的想要被你看見和關心。

這種迫切的願望在躲貓貓的時候被孩子感知到,會讓跟你產生強烈的情感連接。

2應對分離焦慮

咱們之前提到過,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其實是沒有明白和適應「物體恆存」。

當孩子看不到媽媽時,自然會尋找並哭鬧,試圖讓媽媽出現。

而和孩子躲貓貓的時候,反覆的藏和找,是可以幫助孩子強化「物體恆存意識」的。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躲貓貓?背後其實隱藏着認知能力的發展信號 - 天天要聞

經常和孩子玩躲貓貓,他就會明白,事物不會因為看不見而不存在,媽媽也是。

我現在藏好,過會兒就會被找到。

媽媽也沒有消失,只是我現在看不見。

我乖乖等着被找,一會兒就又能看見媽媽了。

而且再看見的時候,可能還會被媽媽驚喜的抱住,這無疑會讓他感到快樂。

一來二去,躲貓貓的遊戲在一遍遍的讓孩子習慣和媽媽的短暫分離,直到他能正確的認知和接受這種分離。

顯而易見,這會大大的降低孩子的分離焦慮。

C媽說

要說躲貓貓啊,絕對屬於零成本的經典遊戲。

我一直比較推薦6個月以後的娃,多玩玩躲貓貓。

剛開始可以簡單一點,像拿布遮住臉啊之類的,讓孩子感受這種躲起來的變化。

再大點,會爬會走以後,就可以藏人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陪孩子躲貓貓的時候要全身心投入。

千萬別不耐煩,說什麼「你再不出來,我就走了」的話讓孩子不安。

等有空了,不如多陪孩子玩玩躲貓貓吧。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我竟然這麼自私 - 天天要聞

我竟然這麼自私

五一回爸爸那裡,忘記說什麼話題了,我說我還有幾年就退休了,爸爸說,這麼快啊!在爸爸眼裡,我還是那個不懂事的小傻妞一樣。後來爸爸說,退休了,可以來給我做飯。我這時候才心裏驚了一下樣,這個想法我怎麼從來沒有。
分別32年和26年後,他們終於在母親節前喊出那聲「媽媽」! - 天天要聞

分別32年和26年後,他們終於在母親節前喊出那聲「媽媽」!

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 王祥龍 攝影報道張新(左二)與劉玲玲(右一)與母親相認5月10日下午,四川省綿陽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會議室內,一場跨越數十年的重逢正在上演。河南人張新(化名)和內蒙古人劉玲玲,兩個素不相識卻命運相似的人,在這一天,終於見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32年、26年——漫長的等待,在這一刻化作淚水與擁抱...
「媽媽,我錯了」孩子犯錯後,高情商的你,一定會做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媽媽,我錯了」孩子犯錯後,高情商的你,一定會做這3件事

一位寶媽,分享了這樣一件事:兒子在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突然,她聽到一陣哭。跑過去一看,發現是兒子推了別人,那個小朋友正倒在地上哇哇哭。她正想發火,兒子已經先開口說:「媽媽,他一直弄不好,我一着急,就推了他。對不起,我不該這樣做的。」那一瞬
家風是家庭穩固的防火牆,家庭有三個坑千萬別踩。 - 天天要聞

家風是家庭穩固的防火牆,家庭有三個坑千萬別踩。

曾經有位網友問財經作家吳曉波,現在錢越來越難賺,普通人該投資什麼行業最穩賺不賠。吳曉波想了想然後回答道,我投資家庭的未來才是最划算的。其實仔細思考我覺得他說得對,家庭經營好了,就是最大的資產,能扛住很多風險。
女子逃離賭博「丈夫」與4歲女兒分離27年,團聚當天女兒淚目:從小最怕讓人知道沒媽媽丨紅星尋人 - 天天要聞

女子逃離賭博「丈夫」與4歲女兒分離27年,團聚當天女兒淚目:從小最怕讓人知道沒媽媽丨紅星尋人

內蒙古女子玲玲的童年記憶中,父親總是和賭博聯繫在一起,母親則停留在「離家出走」4個字上。今年31歲的她,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而她更加想念自己的媽媽。四川眉山51歲的王群(化名),27年來,也一直想念着被攔下的女兒。32年前,年僅19歲的她到內蒙古打工時與當地一男子「結婚」(未辦理結婚證),次年生下了女兒玲玲。...
媽媽別當「免費保姆」!狠心拒絕才是對孩子和自己負責 - 天天要聞

媽媽別當「免費保姆」!狠心拒絕才是對孩子和自己負責

很多媽媽在養孩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把自己活成了24小時待命的「保姆」。每天圍着孩子的衣食住行打轉,從早忙到晚,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和愛好,甚至為了滿足孩子的要求一再妥協。可結果往往讓人寒心,孩子不僅不懂得感恩,還把媽媽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
解碼商河|苔花向陽開,商河「花香媽媽」用愛澆灌的成長故事 - 天天要聞

解碼商河|苔花向陽開,商河「花香媽媽」用愛澆灌的成長故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王貝藝在商河,「花香媽媽」承載着源源不斷的希望與力量,守護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成長。苔花雖小,也學牡丹盛開。這些關於愛與陪伴的故事,正悄然綻放出春天最美的模樣。以愛之名的旅程陽光透過窗戶,在木質地板上灑下斑駁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