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爸媽
昨天帶DD來辦公室,嘿,這小傢伙可算是玩瘋了,跑這躲貓貓來了。
關鍵,沒人要跟他玩,他主動「挑事兒」。
我正跟同事聊工作呢,他就躲在椅子後面,嘴裏念叨着:來找我吧。
殊不知……早就暴露了,被辦公室玻璃後面的小夥伴逮個正着。
有沒有發現,小孩兒們都特別喜歡躲貓貓。
像DD這種有行動能力的,就是利用環境各種躲藏。家裡的衣櫃里、桌底、門後、窗帘後邊……都曾經窩過一隻娃。
那小一點的寶寶呢,你只要把臉擋上,再出現,信不信,能玩上半天,而且還能逗得他們哈哈大笑。
不得不說,這算是低幼階段,成本最低的一種親子互動方式了。
有時候我也就搞不懂了。
躲貓貓的魅力怎麼就這麼大呢?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
今天,咱們就嘮嘮躲貓貓背後的奧秘吧!
Part.1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躲貓貓?
其實啊,這跟孩子「物體恆存意識」的覺醒有關係。
物體恆存(客體永久),顧名思義,是說:物體是恆久存在的,並不是看不見就是消失了。
但是,小月齡的寶寶,並不懂這麼深奧的道理。
在他們看來,我看不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
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一項「幕布實驗」,得出了這項結論。
當研究人員給小寶寶一個玩具時,寶寶會伸手去拿;
但當用「幕布」擋住這個玩具時,寶寶就不再尋找,好像這個玩具並不存在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最初寶寶看不到媽媽的時候會哭鬧。
這是因為他以為你消失了呀。
而躲貓貓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其實說白了就是「看不見-以為消失了-又出現了」的一個過程。
這慢慢刷新了寶寶的認知,他會發現玩耍的對象,雖然剛才看不見了,但卻是實際存在的,不會真正的消失,也不會發生本質的變化。
對於寶寶來說,這是一種十分新奇的體驗。
所以他們才會不斷的想要踐行這種體驗,從中獲得認知的提升和樂趣。
隨着寶寶慢慢長大,他們依然會對躲貓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是因為,他們慢慢了解到了,看不到的東西並非不存在。
每次玩的時候,都是孩子在加深「你還在這裡」的意識,哪怕暫時誰也看不見誰,但當我找到你,或者當你找到我的那一刻,他會明白「你果然還在」。
這種能預料到結果的掌控感,和找到後的成就感,會讓孩子感覺非常愉悅。
這麼來看,孩子當然喜歡躲貓貓啊,這也就不怎麼奇怪了吧。
Part.2
孩子怎麼總是藏不嚴實?
為什麼我會提這個問題呢?
相信大家都有這種體驗:
頭是藏到了書桌底下,但大半個身子還在外面;
甚至有時候還伴隨着小奶音,就跟昨天DD似的:「我藏好了,快來找我呀。」
笑不活了,我這一開局就找到了,是不是顯得有點不禮貌啊。
還好我多少有點得(演)心(技)應(在)手(線)了,還能水水時長,多找找娃,畢竟DD甚至偶爾會直接說:「我在門這裡,找吧。」
想當初,我也一度感覺很迷惑哈,好好的娃玩起捉迷藏怎麼是這樣的。
呃~看起來不太聰明的亞子~
還不止如此呢,我在網上一看,什麼捂着眼藏牆角的,單把頭藏床底下的……
稀奇古怪,各式各樣,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很!明!顯!
咋回事啊?
這是因為,6歲以內的孩子,具有「自我中心」的特徵。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在孩子的眼裡,如果我看不見你了,那你也就看不見我了。
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還不完善嘛,剛開始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去看待事物的,其實是很主觀的。
當他捂住眼睛、藏住頭,他就看不到任何東西了,自然也就主觀的以為別人和他一樣,也看不見任何東西了,包括看不見他。
所以和娃玩捉迷藏的時候,咱們經常會看見他這種「藏了個寂寞」的情況。
Part.3
陪孩子躲貓貓有什麼好處?
在很多人看來,躲貓貓可能是個很小很簡單的遊戲。
但其實,它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深遠滴。
前面咱們也提到了,對於小娃來說,躲貓貓的過程就是物體恆存意識發展的過程。
那也就意味着,這個遊戲能夠幫助寶寶發展認知,認識物體恆存。
而物體恆存,對於寶寶發展空間概念、因果關係、邏輯思考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常和寶寶玩躲貓貓,還會有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1加深情感連接
如果你陪孩子躲過貓貓,肯定會知道:
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是全身心投入的。
就拿我來說吧,每次陪DD玩,甭管他藏得嚴不嚴實,我都會化身戲精本精,一邊四處尋找一邊說:「在哪呢,找不到你啦,急死我了~」
DD感受到我為找他而着急的心情,是會開心和滿足的。
有時候自己都忍不住,出聲回應我,指個方向,或者乾脆告訴我在哪裡。
在你找他的這個過程中,他可能會緊張,會期待被找到。
等你終於找到他了,所有的情緒一齊迸發出來,孩子會迫切的想要被你看見和關心。
這種迫切的願望在躲貓貓的時候被孩子感知到,會讓跟你產生強烈的情感連接。
2應對分離焦慮
咱們之前提到過,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其實是沒有明白和適應「物體恆存」。
當孩子看不到媽媽時,自然會尋找並哭鬧,試圖讓媽媽出現。
而和孩子躲貓貓的時候,反覆的藏和找,是可以幫助孩子強化「物體恆存意識」的。
經常和孩子玩躲貓貓,他就會明白,事物不會因為看不見而不存在,媽媽也是。
我現在藏好,過會兒就會被找到。
媽媽也沒有消失,只是我現在看不見。
我乖乖等着被找,一會兒就又能看見媽媽了。
而且再看見的時候,可能還會被媽媽驚喜的抱住,這無疑會讓他感到快樂。
一來二去,躲貓貓的遊戲在一遍遍的讓孩子習慣和媽媽的短暫分離,直到他能正確的認知和接受這種分離。
顯而易見,這會大大的降低孩子的分離焦慮。
C媽說
要說躲貓貓啊,絕對屬於零成本的經典遊戲。
我一直比較推薦6個月以後的娃,多玩玩躲貓貓。
剛開始可以簡單一點,像拿布遮住臉啊之類的,讓孩子感受這種躲起來的變化。
再大點,會爬會走以後,就可以藏人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陪孩子躲貓貓的時候要全身心投入。
千萬別不耐煩,說什麼「你再不出來,我就走了」的話讓孩子不安。
等有空了,不如多陪孩子玩玩躲貓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