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二鬧三躺地,是孩子拿捏父母的三大「絕招」。
凡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只要祭出這三大「絕招」,父母們分分鐘妥協。雖然父母都知道這是孩子慣用的套路,但大家依舊拉不下臉來跟孩子「一般見識」。
直到90後、00後成為了父母,她們開始出手整頓「娃圈」。
90後父母開始「撕傘」
自己淋過雨,所以要把別人的傘也撕了。
具體到「娃圈」,90後、00後父母的整體思路就是:走娃的路,讓娃無路可走。
國慶假期期間,街頭一對母子引起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一個孩子手裡抓着一個黃色的氣球,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跟媽媽較勁,媽媽不氣也不惱,淡定地蹲在他旁邊玩手機,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
孩子在地上躺了20分鐘發現沒作用,便起身和媽媽一起回家了。
這場對峙,最終以孩子的妥協收場,看得網友們拍手稱快。以往這種「爽劇」,都是在電視劇中才會有的。
現實生活中,跟孩子在公共場合「鬥法」,妥協的基本上都是父母。無論是想買零食還是想買玩具,父母要是不同意,立馬躺地上撒潑打滾,想要的都能立馬到手。
這招成了不少孩子「要挾」父母的絕招,屢試不爽。
萬萬想不到的是,這個遊戲規則會在90後、00後成為父母后,慢慢被改寫。傳承了幾代孩子的絕招「一哭二鬧三躺地」,居然失靈了。
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
面對生來就不走尋常路的90後、00後父母,孩子們才是被拿捏的一方。
- 90後父母「撕傘」第一式:擺爛
從小靠「一哭二鬧三躺地」拿捏父母的90後、00後,沒人比他們更熟悉這個套路,也沒人比他們更清楚這道題的解題方法。
所以,面對孩子的「一哭二鬧三躺地」,他們開始擺爛:你哭任你哭,理你算我輸。
初級選手父母會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孩子「表演」,直到「演出」結束。
進階型父母會選擇用手機拍下這有趣的一幕,當作自己當天發朋友圈的素材。
白銀型父母絕對不會因為孩子耽誤自己享受生活,會點一杯奶茶或是咖啡,坐在一旁看孩子表演。
王者型父母會先發制人,搶在孩子前面躺地,牢牢地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給孩子留一絲絲機會。
沒人比90後父母更清楚,能打敗魔法的,只有魔法。
- 90後父母「撕傘」第二式:反向育兒
90後父母深知,孩子難帶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他們沒遇到一對難帶的父母。
所以,90後父母開始「反向育兒」,只要父母夠難纏,孩子就沒機會「任性」。
孩子一出門就像「脫韁的野馬」,不受控制地瘋跑?70、80後父母會在後面奮起直追,而90後媽媽只會在原地又蹦又跳地大喊:「你不拉着媽媽的手,萬一媽媽走丟了怎麼辦呢?媽媽走丟了你都找不到媽媽了。」
不到兩秒,孩子屁顛屁顛地跑回來牢牢地牽好媽媽。
出門看見玩具就走不動路?70、80後父母會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講道理,90後父母只會在逛街前告訴孩子「你爸爸每次逛商場都要買玩具,我都不想帶他去了」,並讓孩子幫自己監督爸爸不要買玩具。
果然到了商場,孩子看到爸爸一拿玩具就趕緊上前奪走放回原位。
早就徹底洞悉孩子心理的90後父母們,徹底將孩子們拿捏了。
「撕傘」不等於不靠譜
90後、00後出手整頓「娃圈」,表面上不靠譜,實則有着自己的育兒智慧。
崇尚獨立與自由的90後、00後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也不想做無私奉獻型父母。
她們更願意與孩子一起合作,共同成長,相互成就。
這種育兒方式給了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們能夠有更多機會去探索、去成長,而不是一味地被寵成「熊孩子」「媽寶男/女」。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亦師亦友,親子關係更融洽。
表面上是90後、00後父母整頓「娃圈」,其實是他們在育兒方式上的一種探索。
養娃沒有不變的規則,更沒有萬能的方法,90後、00後父母敢於打破常規,也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每個孩子都不同,別人見效的方式你用未必靈,我們可以適當借鑒別人好的經驗和育兒方法,但不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