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幾類家庭,生娃後日子可能越過越窮,再不清醒孩子也跟着受苦

2022年09月27日17:49:24 育兒 1917

「自從有了娃,錢包比臉還乾淨。」

這句話閨蜜從年前念叨到年末,第一次當母親的她,還沒興奮一個月,就開始抱怨,養孩子太花錢了。

帶娃一個月,白打工一年。奶粉、尿布、寶寶衣服、鞋子、玩具、嬰兒車……一大堆需要花錢的東西,過去還不能了解為何總有寶媽抱怨窮。

直到自己當了媽,才知道到處都是「消費陷阱」,明明知道寶寶現在暫時還用不上,但一聽「為了寶寶好」,立馬忍不住「野性消費」。

以下幾類家庭,生娃後日子可能越過越窮,再不清醒孩子也跟着受苦 - 天天要聞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如果你也是跟我閨蜜一樣的「養娃奴」,請注意:你們的日子可能越過越窮,需要及時清醒過來,否則孩子將來也會跟着你受苦。

生娃後日子越過越窮的幾類家庭

1、媽媽全職在家的家庭

很多女性在結婚生子以後,選擇慢慢退出職場,開始全身心在家照顧孩子,其中也不乏很多95後新生代媽媽。

《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中就指出,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年提升,佔比已經達到58.6%,其中95後全職媽媽就佔82%。

以下幾類家庭,生娃後日子可能越過越窮,再不清醒孩子也跟着受苦 - 天天要聞

但很湊巧的是,這類女性又是主要的消費人群。

她們在子女的物質生活和教育的投資上絲毫不手軟,總是想要給孩子們「最好」的,別人家有的自己也得有,結果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

由於媽媽們全職在家,養家的責任就全部由丈夫一人承擔,原本的生活質量本身就有所下降,如果這時還不懂得「開源節流」,依舊為了追求「精緻生活」而去消費很多沒必要的東西,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中。

2、家人彼此不同心的家庭

一個家庭要想越過越好,那就得一家人同心,共同進退才行。

以下幾類家庭,生娃後日子可能越過越窮,再不清醒孩子也跟着受苦 - 天天要聞

特別是老人和年輕的夫妻之間更要搞好關係,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如果說老人完全不管子女,在孩子生娃後的幾年,既不出錢又不出力,可能就會導致年輕的子女們過得比較艱難。

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尚可,生娃以後還能請保姆或者育兒嫂來幫着帶娃,年輕父母的壓力會少很多,還能安心出門工作,賺錢也更有動力,家庭的幸福生活指數更高。

可如果家庭經濟普通,年輕夫妻可能就沒有閑錢來請人幫忙帶娃,而我們又知道,養育孩子需要耗費財力和精力,父母一邊為著賺錢養家而焦頭爛額,回到家還得處理各種爛攤子,心累程度可想而知。

以下幾類家庭,生娃後日子可能越過越窮,再不清醒孩子也跟着受苦 - 天天要聞

如果老人不能夠多加理解,這時候還伸手向孩子們要錢,絲毫不懂得節省,就更會導致年輕夫妻的育兒生活雪上加霜。

3、不務正業的家庭

經常聽到別人說,等你成家立業,有了孩子以後,自然就成熟了。

可這句話未免正確,周圍見過太多父母,他們就算生了小孩依舊不務正業,成天在家好吃懶做,壓根沒有承擔起當父母的責任,更加沒有育兒緊迫感。

以下幾類家庭,生娃後日子可能越過越窮,再不清醒孩子也跟着受苦 - 天天要聞

例如,我之前認識的一對夫妻,兩人從結婚就沒有工作,家裡人前腳安排好的工作,沒幹幾天就覺得累,然後任性辭職。

父母總以為生了小孩以後,兒子兒媳總該收收心,可事實證明「人性難改「。夫妻倆依舊能厚着臉皮向家裡討要「生活費」,還美其名曰都是給孩子的。

有這樣的父母,日子肯定是越過越窮,如果不早日醒悟,日後恐怕孩子也要跟着吃苦受罪。

以下幾類家庭,生娃後日子可能越過越窮,再不清醒孩子也跟着受苦 - 天天要聞

延伸閱讀:如何避免自己生娃後經濟窘迫?

1、提前做好規劃,注意理財

在生孩子以前,父母就要提前規劃好平日的家庭開支,儘力多攢一點錢。

沒必要陷入消費陷阱中,每天買買買,結果到最後只享受到了短暫的拆快遞的快樂,錢卻一分沒存住,等有了孩子以後後悔已經來不及。

建議大家平日里可以多學習理財,把工資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用來存定期,一部分理財,另一部分作為日常開銷。

以下幾類家庭,生娃後日子可能越過越窮,再不清醒孩子也跟着受苦 - 天天要聞

2、減少在育兒上的投入,不盲目攀比

專家建議,把養娃的開銷控制在家庭總收入的30%以內,這更能保障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還能省下一大筆錢。

像孩子還小的時候,衣服和鞋子沒必要買太多,可以穿穿親朋好友給的舊衣服,畢竟這個年紀的小孩一天一個樣,衣服太多也是浪費。

而且日常的用品選擇自己消費能力以內的,以安全和舒適為主,很多時候並不是貴的就代表合適,有些品牌溢價嚴重,質量其實挺一般。

以下幾類家庭,生娃後日子可能越過越窮,再不清醒孩子也跟着受苦 - 天天要聞

再者,如果給孩子選興趣班,建議1~2個就好,太多一是浪費錢,二來小孩精力有限,最後很可能堅持不下去,在這一點上大家沒必要互相攀比,一定要比別人家報得多。

3、可以找一份副業

例如送外賣、開順風車,或者做手工、自媒體等,雖然會辛苦一點,但也能讓大家的日子能好過一些,相信努力的人總會有回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他們犧牲時24歲、25歲、27歲、29歲…… - 天天要聞

他們犧牲時24歲、25歲、27歲、29歲……

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視他們犧牲時24歲、25歲、27歲、29歲、32歲……這些「年輕」的數字背後是守護平安的見證而今我們又「見」到了公安英烈微笑的臉龐你踏荊棘而去我們沐光前行每一個平安的日夜都是你生命的延續陳建軍(1962.08.01—1987.12.15)「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生前系文山州硯山縣緝毒隊民警先後24次打入犯罪集...
幼兒園春日藝術節,師生用AI破解自然密碼 - 天天要聞

幼兒園春日藝術節,師生用AI破解自然密碼

極目新聞記者 肖楊實習生 邵格通訊員 劉歡 王晶「快看!琥珀里凍住了一隻彩虹甲蟲!」4月3日上午,武漢市青山區第一幼兒園的操場上,5歲的馮楚晴舉着找到的「昆蟲琥珀」沖向展台,手裡的「蜻蜓」在陽光下折射出幻彩光芒。這場將自然融入美育的春日藝術節,除了插花簽到、盲盒花花卡等驚喜外,更增設了「琥珀尋寶」闖關任務...
一個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而不應該一味怪罪父母 - 天天要聞

一個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而不應該一味怪罪父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就有人到處宣揚「父母無恩論」,說父母生下孩子是應該的,不應該感恩,說父母養大孩子也是應該的,不應該感恩,反正不管父母幹什麼都是應該的,父母對孩子有責任有義務,而孩子對父母不僅沒有任何的責任和義務,還不用感恩,這種言
此物最相思 - 天天要聞

此物最相思

編者的話又到一年清明時。在孩子們心中,長輩那斑白的頭髮和慈祥的笑容,是兒時最溫暖的記憶。珍藏着溫馨回憶的光盤、儲存着愛的信息的手機,都是長輩與孫輩之間愛的連接。爺爺的光盤一七一中學初三(6)班 劉予馨「咱們家的舊東西也該收拾了!」媽媽不經意
她力量|梅耶·馬斯克:人生由我,才開始 - 天天要聞

她力量|梅耶·馬斯克:人生由我,才開始

「Hi,我是梅啦子,一個努力奮鬥的85後二孩職場媽媽,雞自己又順帶雞娃,100%真實,100%原創,願和你一起探索多元生活的可能性~」作為一個二孩職場媽媽,我最近看了梅耶·馬斯克的這本《人生由我》,結合之前看的《埃隆·馬斯克傳》,我真正是學
清明節掃墓,如何回答孩子的「靈魂提問」?這些話術很溫暖 - 天天要聞

清明節掃墓,如何回答孩子的「靈魂提問」?這些話術很溫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清明節是緬懷先人的時刻,也是傳承文化的契機。以春雨烘托哀思,用焚紙寄託懷念,感受生命厚重的同時,也要抓住生命教育的時機。讓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我們要學會珍惜當下,感恩生命。
孩子2歲愛說火星語 - 天天要聞

孩子2歲愛說火星語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小明在家中玩耍。他剛滿兩歲,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小明的父母注意到,他開始模仿一些奇怪的聲音和詞語,似乎是在說一種「火星語」。這種現象讓他們感到好奇和困惑,同時也引發了他們對兒童語言發展的思考。1.語言發展階段語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