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人口少就意味着容易被人欺負,再加上「傳宗接代」的思想,所以人們只能通過不斷生育,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而現在不同,年輕人不願意生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這個數字跌破了警戒線1.5,引發了公眾對中國生育率的擔憂。有人認為,中國也跌入了低生育率陷阱。不願意生,意味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拒絕過渡到父母的身份。其背後的障礙,也許事關經濟壓力,也許出於個人價值判斷,也許是一些更細碎的個人顧慮,聽上去似乎無解。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弔詭現象。為什麼社會經濟越發展,育齡的年輕男女,越不願意生養小孩了?
第1、養不起
要生孩子,得先結婚,要結婚,得先有車有房。
要買車買房,得先有錢。
然而現在跟從前相比,
不論是賺錢、買房、結婚、生孩、養孩,
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成本實在太高。
這種背景下,沒有多少年輕人能生、敢生孩子了。
第2、時代變了
以前農業社會,多個人就多份力,
根本沒什麼避孕概念,所以都能生。
然而現在,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時代已經過去,
工業社會追求的是效率,講究的是精緻,
孩子也是精英化培養,
這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以後還會持續。
第3、醫療、教育問題
隨着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醫療費用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隨便一個感冒、發燒,到了醫院,沒有幾百塊錢似乎出不了醫院的門。教育方面更是一個無底洞,各種費用的疊加,讓現在有孩子的家庭直呼太難了。尤其是為了能讓自家孩子讀一個好學校,拼了命地去買地段好的學區房。
第4、沒時間
自從提倡男女平等之後,女性的地位是越來越高。如今不管是職場也好,官場也好,都能看到很多女強人。她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很少有時間考慮個人問題。即便是考慮了,也是有心無力。尤其是夫妻兩個都忙於工作,父母又不在身邊的年輕人,更是無暇顧及生孩子的事情。因為他們覺得,如果要生,就要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空間。如果給不了,還不如不生。
第5、心態變了
當代年輕人,都是從「安樂窩」生長起來的。
心思感情更加細膩,更在乎自己的生活質量。
他們對新生命的到來準備不夠。
在他們看來,只要出生率沒有低於0,就不礙事。
其實,生育率下降,
不僅僅是中國的難題,
在發達國家,問題更加嚴重,
比如韓國,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