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收到了一個提問:工作太忙了,陪孩子時間減少。孩子說「媽媽,我就想陪着你,我肯定不打擾你!」,該怎麼辦,才能既不影響工作,又不讓孩子失望呢?
我猜,當你聽到孩子的那句話時,你肯定心裏一軟,很想馬上就跟他說:「好,媽媽現在、立刻、馬上,就陪你!」

但話掛在嘴邊,你又猶豫了。
不是你不想陪伴孩子;相反,你可太想陪了:過去幾年的時間裏,你看他一點點長大,從襁褓里只會睜眼的小肉球,一天天長到現在,已經隱約有了一些少年的模樣。

你真的想放下一切,抱抱他,甚至立刻給他買下任何他想要的禮物,來彌補心裏這份「因為我選擇了事業,所以難以陪你」的內疚。
我知道你在猶豫什麼。
你猶豫的是,會不會這次放下工作的陪伴,會給到孩子「虛假的希望」。今天也許能放下工作陪他,但下一次呢?假如正在重要的會議上,假如還在公司加班,假如還在外地出差……你又能趕回去嗎?
我知道你在猶豫什麼,因為我也曾和你一樣。
———
2015年,我因差點早產,裸辭居家,誕下大寶小萌;
2016年,我幸運地迎來了小寶小乖,並以全職媽媽的身份,一路陪伴他們到2020年。
整整五年的時間,我無時無刻不在他們身邊,作為全職媽媽陪伴着他們。

自2020年伊始,我開始回歸職場,陪伴孩子的時間急劇減少。
如果說過去的我,是「24小時媽媽」;那現在的我,就是「周末媽媽」。
別說陪伴孩子了,有時候早出晚歸忙起來,再加上出差奔波,連他們的人影都見不着。

那時候,我曾經被一句話給深深刺痛:「每一個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懷着這樣的內疚,我開始逐漸走偏——
內疚導致的衝動消費,讓我給他們買下本不屬於他們這個年紀(或者說我的經濟能力下)應該消費的奢侈品牌:從burberry到monclur,從amarn到gucci……

內疚帶來的「過度娛樂陪伴」,讓我一有空就拽他們出去玩,有時候甚至連作業都不讓他們寫完……

我一度陷入「沒辦法好好陪伴孩子」的心魔之中,懷着內疚,一見他們就想給他們買買買,就想逗他們開心……
事實上,有很多人和我一樣,都希望用「錢」來彌補缺乏陪伴所帶來的內疚。
記不清有多少次了,因為出差行程安排太緊,每每到了高鐵站或者機場,才想起什麼都沒有給孩子買,不得不在價格比外面貴2~3倍的專櫃里,臨時給他們挑選一份禮物帶回家裡……

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
去年我居家辦公的時候,和孩子們的相處變多,開始逐漸發現問題:
因為衝動給他們買下的奢侈品牌,讓他們覺得「5000多塊的衣服,也不貴啊」;
只要我在,他們就不寫作業,甚至拿我當擋箭牌,覺得我會包容他們的一切;
他們會故意敲打鍵盤,撕掉我電腦上的貼紙,甚至開始影響我的工作……
曾經,我擔心老人過於疼愛孩子,影響他們的成長;如今,我卻變成了這樣的人,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人。

痛定思痛,我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
先是調整心態。
作為父母,我們出來工作,是為了養家,這沒有什麼好內疚的——如果連溫飽都有困難,有談何陪伴呢?
所以,我不欠他們一句「對不起」,因為,我已經在用自己所能給予的最好的一切,給到家人。
只不過,以前更多是陪伴,現在更多是賺錢。
再是分析和解決問題。
不被情緒左右,而是更加務實一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遇到問題,那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好!

整體分析思路
所謂「沒時間陪」,其實也分成三類:
1.真沒時間:工作太忙,沒空顧家,一點時間都沒有;
2.時間對不上:有時間,但和孩子作息時間錯開了
3.陪得少:每天能相處1個小時或者更少,但至少每天能見面

這三種情況具體分析起來也各有不同,大致分成從 A 到 F,一共六類。
而解決方案也不難,無非是以下幾種:
增加陪伴時間:重新安排工作時間(A)、在家時間(E)
提高陪伴質量:周末陪伴(B)、高質量陪伴(F)
遠程陪伴:定時電話(C)、手機留言(D)
前兩種情況,處理方法相對比較簡單,在家的時候先陪孩子,陪的時候盡量放下手機,在孩子希望陪伴的時候及時回應,其實就足夠。
但我面臨的問題很棘手:是真的很少、很少時間陪,要不就在公司加班,要不就一直在路上……屬於「連人影都見不着」的狀態。
於是,我做了以下三件事:
1. 給孩子配備遠程聯絡工具

手機(微信)
主要是把我之前的舊手機給到孩子,給他申請了一個微信,平時會給我發一發作業、照片,也會給我打語音電話和視頻電話。
手機是給先生管理的,所以他們可以申請使用,而不是隨時使用,也就不用擔心沉迷手機的問題。
智能檯燈
我家先後買過兩種智能檯燈:騰訊的叮噹vs字跳的大力

左邊是騰訊的叮噹叮噹,基本上查個生字沒啥問題,但是需要打開相應的功能才能使用,且常常出現「叮噹聽不懂你在說什麼,請換個詞再問我喔」的應答;他們也很少用聯絡我,主要是自己查詞和寫作業用。
右邊是字跳的大力(可以設置兩個名字:大力大力or大力同學),用來給他們進行遠程溝通和陪伴,非常非常非常方便!

因為我深度思考了自己的時間安排:並不是忙個不停,而是總能抽出點時間來看看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例如午休、晚飯前後、睡覺前,其實抽個10來分鐘,總還是有空的。
這是從課業上對他們負責:挑選他們喜歡的課外故事,讓他們上傳作業、自己批改、再布置針對性的練習——就算我不在他們身邊,一樣能給他們花時間,一樣能給到他們成長的陪伴。
偶爾,還能發現一些小小的驚喜,並且留下我的「批改」:

2. 讓孩子走近我們
比如寒暑假,我可以帶孩子到公司來。

確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帶孩子進公司——但如果要加班,下班以後,其實可以讓家裡人帶孩子到公司附近,一起吃個晚飯,或者和孩子見個面、聊一會,總歸是可以的。
實不相瞞……我家老大在公司的學習效率,還是真就是杠杠的;而且他已經在公司混得臉熟,我忙起來的時候,他會跟着HR小姐姐去吃飯,或者和我一起在小會議室里吃我點的外賣。
甚至,公司的自助售貨機和零食,已經成為他倆心心念念的「零食櫃」,經常問我:
「媽媽,我能跟你一起去公司嗎?」
有時候,趕上周末加班,我也會帶上他們一起:我在座位上打字、開會,他們就在旁邊寫作業、看書,或者用大屏幕看會兒動畫。

3. 給予替代的陪伴
其實,孩子只要玩得好,經常會忘記我們的存在。所以如果孩子非要我們陪,可能我們要思考的是:
現在陪他的人們,是不是在和孩子相處時存在一些問題?
是不是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責罵他們?
是不是為了讓他們聽話,故意講一些嚇人的故事,讓他們睡不着覺?
是不是有一些東西不肯買,或者買了一些他們不喜歡的?
……
無論男女,只要走出家門、在外工作,都至少要確保自己的大後方是穩定的,否則就容易得不償失。
我的觀點是:雖然我工作時非常努力,但家裡人依然排在第一位。
只有給到孩子高質量的替代陪伴(其實就是替代我們自己的那些陪伴者),我們才能放心出來工作和做事——
在這點上,早點想明白,早點放寬心;否則就容易和老人發生爭執:明明請老人幫忙,就是為了替代我們,總不能只替代我們做家務帶孩子,又希望孩子最喜歡自己吧?
這世間大多數的事,安能兩全?
這樣一來,我其實有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其他人和孩子的關係:當我不在家時,我先生、我爸媽、我公婆,甚至是孩子班級里的好友、師長,其實都替代我,成為和孩子直接相處的人。
而事實證明,像他們這樣靠譜的人,帶起孩子來,總體向好……孩子甚至平時都不會主動想着要聯繫我!

劃定陪伴的邊界
題主的孩子說:
媽媽,我就想陪着你,我肯定不打擾你!
我想,題主應該也會擔心孩子所說的「肯定不打擾」,會逐漸從真的不打擾,變成真的打擾。
為此,我們需要劃定陪伴的邊界:好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找我們、什麼時候不可以。
我也分析了幾類常見的情況,以及解決方案:

也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兩種情況:
如果真的不能陪,那就快速給孩子安排好別的事,或者別的照顧人;
如果可以稍微陪一下,那麼就抱一下,或者約定好不要說話、但可以抱懷裡。
要注意的是,只要決定讓孩子陪在身邊,就要做好準備「他們肯定會產生影響,無論或多或少」——所以,可以提前準備好一些預案。
我一般提前準備一些:
新書(上下班路上可以抽空看看電商平台的秒殺活動,抽空囤起來,藏家裡)
小玩具(1688可以批發麥當勞玩具,大概幾塊一個)
小零食(日常囤起來)

讓他們趁着新鮮感去看書、玩玩具——千萬別在這時候讓他們看動畫片,否則他們會一直打擾你,直到你鬆口答應給他們看動畫片為止!
———
數不清有多少次了,在家工作時,我家兩娃也曾眼巴巴地看着我,說道:
媽媽,我想你陪我。
他們甚至還開始跟我玩字謎:媽媽,你拼一下:「潑-誒」,拼起來是什麼字?
媽媽,耳字旁,一個立,一個口,是什麼字?
我停下手裡的活,把他們抱在懷裡。小萌很快就覺得無聊,跳到地面上,離開了;而剛滿6歲的小乖,卻能一直安靜地坐在我懷裡。
有一次,當我開完會,小乖抬頭看着我:「媽媽,一會兒我們吃什麼好吃的呢?」
「嗯,你想吃點什麼?」
「筍絲炒肉!」
我點點頭。
只見他歡快地跳到地面上,開心地沖哥哥跑去,邊跑邊喊:「小萌,我們今天能吃媽媽做的飯菜啦!媽媽親自給我們做的筍絲炒肉!」
「那我要吃兩碗米飯!」小萌合上書,邊扭動身子邊說。
「那我要吃三碗!」

互動話題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一起在評論區分享一下吧~
END
我是萌媽Cecilia,一個學術型的二胎媽媽
如果你有什麼關於親子的疑惑或問題
歡迎給我留言或發私信
科學養育,願每個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文中部分配圖來自免費圖片網站pex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