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3點差別,爸媽要注意

2022年07月15日13:01:27 育兒 1019

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一位職場二胎寶媽,知名院校在讀MBA,心理諮詢師,專註兒童心理與成長。

右上角點關注,持續為您分享有趣有料的育兒和家庭教育類乾貨知識。育兒路上,一起攜手進步。

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3點差別,爸媽要注意 - 天天要聞

美國有部家庭輕喜劇《小鬼當街》講述的是一個9個月大的小鬼頭把三個綁架犯耍得團團轉的故事。

影片中主人公「小比克」的爬行軌跡非常有趣,他先是爬進電梯、下了樓,根據媽媽之前給他講過的繪本故事中的汽車形象,上了巴士汽車、鑽進胖婦女的兜里被帶下車,然後去了商場、遊樂場,爬行穿過了馬路,還進了公園,最近還闖進建築工地……

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3點差別,爸媽要注意 - 天天要聞

很多新手爸媽都會清晰地記得,寶寶剛學會爬行的時候,在屋子裡爬來爬去的樣子非常有趣。寶寶爬行在成長中是件非常自然的現象,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寶寶直接跳過了這個過程,開始了「直立行走」。其實這對寶寶今後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01為什麼有些寶寶會「不爬就走」

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3點差別,爸媽要注意 - 天天要聞

寶寶從最開始的趴着不會抬頭,到小腦袋能夠「直愣愣」的豎起來、視線更寬闊,到可以匍匐前進、手腳並用,快速的爬行,這些都是寶寶成長發育中必經的過程。

那為什麼有些寶寶不會爬行、直接走路呢?甚至有些老人還引以為豪,認為自己的孫子比別人聰明,直接就會走路。

其實,寶寶「不爬就走」大概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3點差別,爸媽要注意 - 天天要聞

①看護人懶得省事。昨天晚上我帶着妞妞下樓溜圈,看到一個寶寶快一歲了,還在學步車里「滑行」,奶奶就在一邊招呼着。我好心規勸她:「現在不能讓孩子坐學步車了,要引導孩子走路。」奶奶丟過來一句大實話:一直彎腰,多累啊。

之前家裡孩子多,媽媽在家除了照顧一家子衣食住行,在寶寶學走路的階段,基本上都把孩子扔到學步車裡,讓他們「滑來滑去」的玩,可以給自己省很多時間。

學步車用多了,寶寶的腿容易成「羅圈腿」,走路也容易成「內八字」,對寶寶腿型和健康都不利。

②家長錯誤的引導方式。去年妞妞九個多月的時候,被奶奶帶回老家一段時間,回去看望她們的時候,奶奶一直「顯擺」,說妞妞會扶着沙發站了,還會沿着走。

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3點差別,爸媽要注意 - 天天要聞

我給她說,孩子現在腿部肌肉還沒發育完成,不用過早站立。你讓孩子扶着沙發站,她就本能地想往前「蹭」,其實對以後的走路非常不利。

所好,婆婆也開明,能聽得進勸,她把大的爬爬墊鋪在地上,把地板都擦拭乾凈,讓妞妞在地方趴着玩。孩子都有「撈摸」,她覺得站立危險,就會自動附下身,蹭蹭蹭地往前爬了。也能滿足她日常探索的需求。

③媽媽過分講究衛生。有的媽媽有潔癖,看不得孩子趴在地上,覺得不衛生。孩子一爬,就趕緊抱起來。有的孩子在玩,媽媽也是跟在寶寶後面,一會喂口水,一會拿出濕巾擦拭。

其實,這十分打擾寶寶的專註力和探索欲。如果家長總是在寶寶探索的時候,強行阻止,那寶寶就不願意再進行該項活動了。

02「先爬後走」的寶寶比「不爬就走」的寶寶,長大後有哪些顯著區別?

芭學園的創立者李躍兒老師在她的《關鍵期關鍵幫助》一書中提到:寶寶在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發展,我們稱之為敏感期。可以說,寶寶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發展任務。一旦錯過,有些是無法彌補的,有些只能通過後天很大程度的努力去彌補。

古話說得好:「三翻六坐七八爬。」在寶寶爬行的時候,如果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一旦他學會走路,就很難讓他再去學習爬行的本領。

那麼,「先爬後走」的寶寶和「不爬就走」的寶寶,長大後有什麼不同呢?一般來說,有以下三點顯著的差別。

①身體協調性更好。研究和實踐表明,「先爬後走」的寶寶比直接走路、跳過爬行階段的寶寶,身體協調能力更強。

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3點差別,爸媽要注意 - 天天要聞

寶寶爬行鍛煉了上下肢肌肉,提高寶寶肢體協調能力。寶寶在爬行過程中,需要手腳並用,要集中手部、胳膊、肘部、膝蓋以及腿部等多方面力量進行配合,做到腿部和手臂肌肉一起發力才能前進,並且還要用上肚肚上的小肌肉。

寶寶爬行鍛煉前庭系統,發展寶寶的平衡能力我們的耳蝸中有個器官名叫「前庭」,它決定着我們的空間感知能力,幫助大腦判斷距離和方向,控制着人體的平衡能力。

「先爬後走」的寶寶通過大量爬行訓練,前庭系統得到充分發展,平衡能力更強。而沒有經過爬行階段直接走路的寶寶,缺少了這些大量鍛煉機會,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感都會差很多。長大後很容易出現感統失調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肢體不協調。

②大腦和心理發育更好。「先爬後走」的寶寶可以得到更多的刺激,對大腦神經的連結和心理發育都有良好的效果。

寶寶在爬行過程中,是手腳並用,身體在和地面的接觸過程中,感官得到有效刺激,並且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在開動小腦瓜識別障礙物,判斷周圍是否安全,促進大腦發育。

而且寶寶在快速移動的過程中,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對自身的認知能力和社會心理的發展都有幫助。

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3點差別,爸媽要注意 - 天天要聞

③探索能力更強。「先爬後走」的寶寶,因為在爬行的過程中,可以更自由地探索世界,接觸更多的新事物,所以更具探索精神和「冒險欲」,對以後積極進取性格的培養大有裨益。

寶寶扭動着小屁股滿屋子爬行的模樣,非常可愛,個性得到自由發展。而且寶寶爬行後,活動半徑會更寬廣,可以更距離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培養寶寶的感官意識。

而沒有爬行的寶寶,在探索的過程中會更「拘束」一些,不能「隨心所欲」得到自己想要到達的地方,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對世界的感知和認知也要相對弱一些。

03給新手爸媽的建議

一般而言,寶寶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從腹部受力匍匐前進的「毛毛蟲」一下子成為可愛的「四腳獸」,這是寶寶成長的表現。很多寶媽都驚喜地分享,寶寶會爬的那一刻。

對於不愛爬、不會爬的寶寶,新手爸媽也要在寶寶會坐之後,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寶寶進行爬行。

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3點差別,爸媽要注意 - 天天要聞

首先給寶寶準備一個乾淨、衛生的爬行環境,有意識地多加引導。

其次,拿着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誘哄」他往前爬行,還要多給寶寶加油鼓勁呦。

最後,平日要多留意寶寶的爬行姿勢,不要忘記及時糾正寶寶不當的爬姿。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是「先爬後走」,還是「不爬就走」了?歡迎評論留言討論。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父母犧牲自我,孩子承受重壓:愛的誤區 - 天天要聞

父母犧牲自我,孩子承受重壓:愛的誤區

#頭條創作挑戰賽#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一位平凡奶奶的日常生活片段意外掀起波瀾。鏡頭下,她滿懷愛意地記錄著為孫子準備餐食的日常,卻在對話間觸及了一個深刻的社會議題。「我忍着酷暑,不開冷氣,只為將飯菜備好。」奶奶的話語中帶着幾分期待,試圖以此勾勒
人口出生率今年或迎「小陽春」 專家:需多方面提振生育信心 - 天天要聞

人口出生率今年或迎「小陽春」 專家:需多方面提振生育信心

近日一則「2024年我國出生人口或迎小幅反彈」的消息,讓人口問題再次成為熱點話題。據多位專家預測,今年出生人口數應該會有一些向上的波動。不少網友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女性職業發展壓力、教育資源緊張等深層次社會經濟因素影響生育率持續走低。對此,有專家指出,需從多方面着手提振生育信心,生育政策除了要解決「不...
洞察福氣密碼:三處細節揭秘幸福秘訣 - 天天要聞

洞察福氣密碼:三處細節揭秘幸福秘訣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思考何為福氣,又為何有些人總是洋溢着幸福的氣息。其實,福氣並非遙不可及,它往往隱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從三個細節出發,探尋福氣的真正秘訣。